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3版:钱经·基金
3  4  
PDF 版
· 昔日明星基金经理今安在
· 聚焦二:激流勇退——阳光私募的先知
· 聚焦三:一个人的精彩——持股风波未了
· 聚焦一:“奔私”——那些远去的背景
· 聚焦四:十年坚守——基金元老的抉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聚焦一:“奔私”——那些远去的背景
  肖华、江晖、王贵文、吕俊、李学文……当公募基金规模从去年初的1万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时,这些曾经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却只将背影留给了我们,奔向充满更多诱惑和挑战的私募基金。

  52家基金公司中共有98名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经理总人数比率为30.15%,其中近20%的人才流入私募——这还是去年的数据。今年2月份,业内公认的公募基金业明星基金经理、广发策略优选基金经理何震递交辞职报告,转战同一个战场:私募。

  后继者还有不少。如此大量的基金经理离职,固然有他们自身的缘由,但根源还在于公募基金在基金经理制度上存在的多重问题。

  “如果换做是你,一年内产生60亿元的价值,你本人只得到几十万元的年薪,你会如何选择去留?”面对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众多业内人士都表示,难以分享基金净值的高增长收益是促使他们离去的主要原因,而私募每年20%到30%的业绩收益提成显然让公募基金经理的年薪“相形见绌”。

  “从国际上来看,公募基金也没有业绩提成的先例。所以前两年大牛市来临时,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出去单干,或是跳槽到私募基金是很正常的。”采访中,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亦心存去意。

  “正是因为股权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公募基金行业中一些最有号召力的个人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向私募基金流失。”瑞士银行董事总经理张宁分析道。除了公私性价比差距导致跳槽频繁外,公募基金考核太急功近利、频繁排名会导致互相攀比,以及管理层对于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投资的限制过于严格也是导致公募基金经理选择离开的因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钱经·基金 B0003 聚焦一:“奔私”——那些远去的背景 2008-7-12 钱江晚报b00032008-07-12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