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为做创意菜 厨师书店“碰头”
· 一台摇滚,一台“玩偶”
· 民营剧团急着找过冬“棉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出版社给小资看的美食图书,却引来一帮厨师“偷拳头”——
为做创意菜 厨师书店“碰头”
  本报讯 照理说,书店里的家常美食图书应该是时尚女生的最爱,可是近来,这样小资类的读物还吸引了一帮业内好手——厨师。近来,随着美食竞争的甚嚣尘上,很多厨师竟被“逼”着到书店“偷拳头”,他们除了提高自己的手艺之外,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菜式更新换代的快频率而“谋创意”来的。

  “手艺”竞争激烈

  十几个厨师在书店里“碰头”

  杭州博库书城里,湖北小伙许天红低着头认真地钻研着一本菜谱《家常小炒》。当厨师他还是个新手,烧菜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小难题,美食书教了他很多技巧,比如加白醋能把海带变软等等。

  厨师的入门门槛不高,但却是个手艺活,并且行内等级森严。像练武功一样,手艺上一个层次,薪酬就会提高一个档次。“你知道一家餐馆的大厨月薪有多少吗?两万!”许天红说。

  高薪自然竞争激烈,厨师这一行拼得很厉害,同行之间有时还要把“绝活”藏着掖着呢。所以,很多新入行的厨师把美食书当成“秘籍”,有空就到书店里转转、看看。

  资深厨师也要学习。杭州餐馆本来就多,杭州人的嘴巴又刁,相同的菜式留不住客人的胃,菜式也像流行服装一样换了一茬又一岔,推陈出新的任务就落在了厨师的头上。

  许天红的哥哥是在外婆家当厨师的。他说,两年前哥哥还不太上书店学菜谱,当时杭州流行农家菜什么的,他们就跑农村、乡镇去挖掘菜谱,还有一个渠道就是上别的馆子吃饭学艺——留心观察别家的特色菜怎么做,可这一两招用久了已经没有潜力了。

  厨师们突然发现,书店里不知啥时开始出现了成堆的美食书,而且品种繁多,菜式花样翻新,应有尽有。“菜式这种东西,是可以拿来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的。”他说,“虽然外人看来,家常菜谱对我们来说似乎太小儿科了,但是一颗新鲜的小火星就能点燃我们的大脑。”

  “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厨师在这里一起看书,很多人还穿着厨师的白大褂、戴着白帽子。”许天红说,“一般下午一点至三点这个工作空档时厨师最集中,大家都来找灵感的。”

  圈内还流行一本“宝书”——杂志《东方美食》,书报亭中卖的。基本上一人买了大家看,一圈传阅下来,几乎每个厨师都必看,因为它就像菜谱中的《时尚》,不读手艺就落伍了、淘汰了。“杭州很多流行菜式,都是这本书为源头创意出来的。”小许说,“书后附的光盘教人烧菜,我都看好多遍的!”

  会所大厨读菜谱有境界

  融会贯通玩创意

  手里拿着一本菜谱在研究的曾国勇清瘦瘦的,不说还真不知道他是一位厨师,并且不是普通的厨师,而是达盟会所的大厨。一到休息天,他总会出现在博库书城中。

  会所里来的都是常客,隔三岔五要来用餐,比亲戚来得还勤,总不能老是用“老面孔”来伺候他们的舌尖。所以,曾大厨为了创新菜式可谓殚精竭虑,最喜欢从书店的菜谱书中“偷拳头”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曾大厨看菜谱书可与普通人不一样,那是有境界的:瞄一眼就能抓住一道菜式的“要穴”。高手读菜谱也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琢磨之后的创新。随手翻下来,曾国勇的脑袋瓜里就像煮开了锅一样,各种菜式排列组合融汇贯,新菜式的灵感火花也就呼之欲出、行之不远了。

  例如他发明的一道菜叫“鱼枣”,就是用烩鱼肉做成枣子的形状,入口即化,就是他从书上看来的菜谱改良而成。

  本报实习生 章贝佳 本报记者 陈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C0002 为做创意菜 厨师书店“碰头” 2008-9-4 48257178002CE174482574B900246472[A1-丰峰≈B1-丰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