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7版:人文
3  4  
PDF 版
· 一块铜牌引出龙井往事
· 我很艺术,我来自生活
· 这次双年展可看什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火车头、水稻田、飞行器……明起向公众开放的上海双年展说:
我很艺术,我来自生活
  本报上海专电 上海美术馆门口挤着很多人,隔着紧闭的铁门,有的张望,有的拍照,他们的焦点——废铜烂铁般的老火车,风骨犹存。据那里的门卫说,那个已经绣得不成样子的火车头和一节“退役”在上个世纪的绿皮车厢,放了好几天了,周围富丽堂皇,夺目的却是它。

  火车其实是浙江艺术家、中国美院油画系井士剑花了上百万元从武汉买来的,艺术加工后成了大型装置作品——《移城》,也是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即将展出的作品之一。

  双年展还没开幕,门口老火车已经上道。因为这届的主题是“快城快客”,第一次从人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的变迁和人来人往。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将于明天正式对公众开放。昨天,在双年展举行的发布会上,主策展人张晴得意地说,“在历届上海双年展中,这一次艺术家与老百姓走得最近,与历史也走得最近。”同时,记者也打探到了这届双年展的三大展览主体和特点,以及展出作品的相关信息。明天,大家就能带上眼睛和想象力出发了。

  用艺术讲述

  这个城市和人的故事

  双年展是面对艺术精英的展览,但对大众而言,在惊异于装置、影像带来的感官刺激后,也不免自嘲,“因为看不懂,所以艺术”。

  从1996年首届上海双年展举办至今,双年展的主题大多以艺术样式作为线索:从油画,到水墨,再到影像、建筑、设计等等。张晴说,直到上一届以“超设计”为主题的双年展,观众的反应表明,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当代艺术,“这使我们确信,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可以进入到以人为中心的核心概念。”

  “快城快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炉的。从开埠时的2平方公里到今天的6000平方公里;人口从开埠的20万到今天超过2000万,张晴用一连串的数字来说明,“这座城市很‘快’,人也很‘快’,有人进上海,有人离开上海,一拨接一拨。”于是,来自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家的心血,以及被双年展吸引的全球的目光,这回齐刷刷聚焦到带来上海沧桑巨变的快速流动的“人”身上。

  火车驶进美术馆

  更驶进每个人的记忆之城

  奔腾不息的流动人口为艺术家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艺术家也用这个主题表达对社会、对人以及对自我的看法。

  “这次的作品,大家会感到很亲切。”张晴说。由此,刚发生在上海美术馆门口的那一幕就不难理解了。

  “当年在北郊彭浦火车站,送16岁儿子到北大荒插队,我那时被批斗,还是偷偷去送的!”门口一老伯回想当年,唏嘘不已。

  “我们这代人,对火车有特殊情感。我那时看到火车不是哭就是笑,回上海看爹娘开心,离开时汽笛一响就伤心。”市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被老火车勾起。

  门外还有一小贩,在卖一些描绘知青生活的印刷品,记者惊讶他的嗅觉太灵敏,他憨憨地笑笑,“凑巧,顺道搭车呗”。

  “火车连接着一座又一座城市,让人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移动,各种文化和人物在车厢里汇聚,让当代人对时代的变迁有了更多的思考。”井士剑在昏暗的车厢里,这样阐述自己对这届双年展主题的理解。

  参展艺术家少了一半

  作品都是“大制作”

  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介绍本届双年展时,还提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这届双年展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59人(组)艺术家,人数比以往少了一半,作品却比以往任何一届都要庞大。

  记者发现,上海美术馆展厅的最高一层,只为四位艺术家作了展。“越来越多的双年展、三年展,无数人看完都在叫累叫烦叫重复,索性给够艺术家空间让他们发挥。”张晴说,毕竟美术馆只有5000平米的展示空间。

  四位艺术家分别是来自中国的岳敏君、美国的麦克·凯利以及荷兰的罗尼·范·布鲁梅兰和西布兰·德·汉夫妇。岳敏君的作品《五彩龙腾》由大大小小41个恐龙雕塑组成,这些“人面恐龙”的造型卡通味十足,还长着岳敏君风格的人脸——嬉皮笑脸,滑稽可爱。

  市民客串参展

  双年展平民再平民

  本届上海双年展还有一个“城市社区”板报展,组委会收集了100多个社区、学校的黑板报,并让办报人写下对上海变迁的种种观察。“上海的全体市民就是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艺术来自城市又回到城市。”

  同时,8000多张照片已经非常壮观地“爬”上了上海美术馆的外墙。这些照片都是“我的人民广场”社会征集活动中遴选出的,照片全部以人民广场为背景,由远及近地展现了这里的沧桑巨变。按许江的说法,人民广场是整个城市发展的活见证。记者了解到,这些照片绝大部分是通过互联网公开征集来的,全出自普通百姓之手。 本报特派记者 徐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B0007 我很艺术,我来自生活 2008-9-8 48257178002CE174482574BD00466F56[A1-徐洁≈B1-金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