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丁国方
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使家族企业顺利交接,已不是谁家的家务事,而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社会问题。那些从生下来就不缺钱花、从来不知道苦为何物的“富二代”,真该好好体味父辈的良苦用心。在一些民营企业顺利完成二代交接时,还有许多企业正面临着无法接班的困局。
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表明,浙江家族企业能顺利实现权杖交接的仅占3成。一些民营企业遭遇“接班荒”,从深一层次来分析,与承担使命的“富二代”的能力与兴趣有着紧密的联系。
案例:
在“传子不传贤”的传统下,决策者近亲繁殖的结果,往往使家族企业走向衰败。王安是美国企业界华人的杰出代表,1986年,经苦心培养,王安的长子、35岁的王列接替父亲出任总经理。王列业绩平平,王安坚持子承父业,使追随多年的骨干失望而愤然辞职,管理层元气大伤,毁了企业,也毁了自己。
另一个例子是香港丽新集团,其创始人林百欣拥有5家上市公司。由于林百欣对二儿子林建岳比较疼爱,林建岳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出任公司副总裁。1987年,在林建岳的建议下,丽新集团买下了亚洲电视大部分股份,结果亏损高达30亿港币。1997年,林建岳又投资70亿港币收购富丽华酒店。几个月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房价暴跌,丽新集团损失惨重。
除了能力,个人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把自己辛苦创下的家业发扬光大,许多父辈企业家很早就把子女送到国外接受先进的教育,增广见识。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后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子女学成归来,常不能适应目前的环境,或者根本没兴趣接班。
小陈是“80后”,他的父亲是浙江一家大型民营水泥集团董事长,坐拥12亿元资产。小陈的父亲虽然年富力强,但已经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先送小陈出国读书,回国后又把他“下放”到旗下的一家公司去锻炼,希望自己创立的事业后继有人。然而事与愿违,小陈的愿望就是开一家健身俱乐部,他认为光大家业并不是自己的使命。
绍兴一位纺织业老板将企业交给儿子打理之后,大学读经贸的儿子竟然卖掉父亲的企业,拿到钱投入了网络行业。由于商业兴趣和理想的不同导致的这种“卖企业”现象,在浙江并不少见。
点评:
培养“富二代”的能力与兴趣
人的需要分为三类。一是最基础也最容易满足的生存需要,比如衣食住行。二是某些感官的需要,比如兴趣爱好等带来的愉悦感。三是高层次的需要,比如企业发展、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求。
第一代企业家,基本上经历了白手起家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的人生经历,他们认为只有确保第三种需要,才能巩固前两种需要,并极其执着。这一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家,都如出一辙。
第二代企业家,由于经历和年龄等因素制约,成长过程又太顺风顺水,基本上更倾向于第二类需求,优于常人的财富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膨胀了这种需求。
第二类需求,也就是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流于意识形态,不需要承担什么社会责任,也没有什么道德束缚,就会带来极其强烈和主观至上的愉悦感,这与父辈的务实作风形成鲜明反差,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这也是第二代无法接班的根本原因。
三类需求,看似关注的方向不同,不同的人群可以单独追求自己的需要。然而在企业家这类特殊人群身上,三类需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需要很好地把握一个平衡点。越是发展第二类需求,对另两类需求的破坏性就越大,三类需求之间的平衡性打破后,结局大多惨痛。
企业接班人如果为满足第二类需求,严重动摇甚至威胁第一类和第三类需求,小而言威胁到企业家小家的生存,大而言破坏整个企业的前途和社会地位,甚至导致身败名裂。
父辈绞尽脑汁想实现接班软着陆,应从小引导接班人培养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兴趣爱好。
点评嘉宾: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理事长、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王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