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2007年的倒春寒
“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从2007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首先是房贷公司出现坏账和亏损,点燃了次贷危机的“星星之火”。由于利率上升,导致房贷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客户还款能力不足,导致还款违约,银行贷款回收率下降、坏账增加,形成信用危机,这便导致了次贷危机的产生。
“次贷→ 次贷危机→ 金融海啸→金融危机”的演变,起源于点点星火,但它成为燎原之势,却是金融业内为谋取暴利而不断进行的风险转嫁。
次贷的主要受众是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和消费者。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一套自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念头。没有钱,他们就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从后者那里获得贷款。这类贷款年利率高达8%到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正常收入很难支付。但是当时房价上涨的速度超过了利率,他们在房产上投资可以净赚不赔。所以有些人把贷款买的房子再抵押买第三、第四……套房,这就等于贷款买房进行投资,借钱付利息,低收入者玩起了“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可是他们抵押给贷款公司的房产是“死钱”,贷款公司要牟利必须把它变成“活钱”。于是贷款公司开始“变戏法”,进行以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发行抵押担保支持证券(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
接下来,MBS或ABS被卖给投资银行,或由投资银行进行分割、打包,然后以新金融产品名称出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投资这些新金融产品时,采用20至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了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信用违约互换
多米诺骨牌倒下
这种杠杆操作显然存在高风险。为了回避风险,有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信用违约互换)。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金融机构B。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000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还能净赚40亿;如果违约,反正有B的保险来赔,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B做了一个风险评估,结果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违约的可能性不到1%。B打这样的算盘:如果做100家这样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投保费;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于是A、B都认为这笔买卖是“双赢”,立即拍板成交。新金融产品就这样被其他金融机构“包装”成了CDS。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机构C就像馋猫闻到鱼腥一样找到B: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我给你1个亿,总共100亿。B一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1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B和C立马成交。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和买卖。而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拿回1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14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140亿,还有260亿可赚,这是“优质股”,立即认购。一转手,C就赚了40亿。于是,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包装”再“打包”被反复地炒。到次贷危机爆发时,CDS的市场总值已经炒到了62万亿美元,而最初的次贷总共只有2.52万多亿美元!
然而潮起潮落,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更要命的是,现在利率在不断提高,还贷数额一年比一年大,房产投机者终于无力偿债,只得把房子甩给银行,违约就此发生。这时A发现违约率上升,坏账增加。不过A最初还不太着急,因为有B做了保险。B开始也不太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假定这份CDS保险现在在金融机构K手里。K刚花了4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脱手,突然传来信息:这批CDS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K总共要支出1000亿。加上400亿CDS收购费,K的亏损总计达1400亿! K承受不了这样的巨亏,于是只能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终于爆发。
如果K倒闭,那么A花费5亿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因为各种金融机构相互利益关系紧密,还有B、 C、 D……,统统面临破产……房贷公司和投资银行破产引起股市暴跌,同时引起信用链条断裂,其他金融机构坏账和亏损增加。
“跌”声一片
危机转嫁到实体经济
从经济层面上看,次贷危机最初发生在虚拟经济层面,可如今已经向实体经济扩展。
各类市场都陷入“熊市”,“跌”声一片。2008年以来,与商品原材料紧密相联的货币都大幅下跌,创多年新低。相对于美元,澳元和加元的跌幅都已超过20%,欧元则跌了约15%,为两年来新低。欧洲和日本经济状况恶化,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冲击。具有较大规模经常项目赤字和短期外债比例较高的新兴经济体,如巴基斯坦、韩国、印度等国,其本币均大幅贬值,有出现货币危机的可能。
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是美国消费的萎缩。第二是企业和机构的破产增多。第三方面是失业增加,美国政府不得已将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延后6周。第四方面是企业经营困难,今年11月,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到美国国会申请金融支持。第五方面是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可是出现负增长。
美国经济开始衰退,同时也引发了全球失业增加,经济增长放缓,通货紧缩显现,预计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7年的4.7%下降为今年的3.7%。
法则古今通用
借得来就要还得起
我们不能把次贷危机仅仅归咎于美联储加息和房地产价格下降,而应当理解为是美国经济中的一系列病因长期积累导致的结果,非一日之寒,它不仅仅是金融方面的问题,也是整个经济运行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不少的经验教训。
古今中外通行的一条基本法则:杀人偿命,借债还钱。借得来,就要还得起,贷款规模要与偿还能力相适应,而当前美国的经济却是违反了这个定律,很多人借了钱却还不起。
其次,金融要创新,但是更要创新监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有很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反复打包,反复包装之后,到最后难以看出资产的质量和风险。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监管脱节、滞后造成的。这其中一项是对高风险的资产的信用评级存在漏洞,即信用评级造假。比如本来没有固定收入的人,只要贷款人认可就可以编造一个收入和一个职业,这就为次贷危机种下了隐患。
次贷危机表现为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其深层原因是美国经济长期存在的消费与储蓄、需求与供给(收入)两大比例失调的一种经济综合征,更为可怕的是,美国居民的消费并不完全建立在真实收入的基础上,而是更多地建立在以股票和房产等作为抵押的负债基础上,而低利率和资产泡沫时代则为这种消费模式提供了支撑。“寅吃卯粮”不是长久之计,消费与收入、储蓄应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
众所周知,“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拉动需求,而“凯恩斯定律”则认为需求促进供给。美国经济长期靠不断扩张总需求来支撑,实体经济的总供给并没有跟上来;它是一种高负债、高赤字经济,就是长期奉行“凯恩斯定律”的结果。因而供给和需求保持恰当的比例,对于经济长期发展是必要的。
现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改革。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让世界各国的美元需求大幅上升。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放弃了美元货币供应量的管制,而改用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手段。从此,美国的印钞机开始满负荷运转,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就此起步。在世界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圈:美国所需要的商品,只需印刷钞票去外国买就是了;美国买东西花掉的美元,通过出售美国债务(国债或公司债)重新回到美国本土,变成美国政府或公司可以任意支配的现金……
中国应对战略
内需为主外需为辅
这回次贷危机有可能是历次金融危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因为中国经济已经更深更广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外贸依存度大大提高。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次贷危机通过股市冲击、海外投资受损、出口下降、出口企业坏账呆账增加、美元疲软造成外汇储备缩水、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等途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从而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
此外,次贷危机也让我们看到,短期扩大总需求(低利率)的政策是有效的,但是长期更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市场自由调节要与政府适度干预相结合,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是有风险的,现在美国大力度的干预经济,全球联合起来干预经济,就意味着政府干预是需要的。
我认为,政府应对的总体战略是立足本国,强壮自身,攻防兼备。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应当是: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技术为主,资源为辅。
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也在发生变化,从“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到“一保一控”——保经济增长,控制物价转向,再到“一保一扩”——保增长,扩大内需。
除了政府的积极应对外,企业也应该为自身的长足发展而行动。首先正视现实,在困难时期信心贵于黄金;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其次避“危”寻“机”,逢低入市,猎(人)才掘资(源),着眼长远,备战备荒。再次抓大放小,如果把企业比作浴缸里的“鱼”,那么资金和订单就是浴缸的进水和出水,要使“鱼”不死,就要设法保证进水和出水,这就是保证资金链不要断,订单不要断,这两者现在是企业的大事。最后积极自救,慎重选择投资方向;开拓新市场;采用新技术;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把握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