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
南京一玩具公司2007年春节礼品发放清单意外曝光。清单显示,这家企业共向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送礼14.48万元。一位知情人称“这些都是政府实权部门的有用人物,年关,年关,不打点好节礼,来年别想安生”。江宁区纪委已就名单所涉及的企业向干部送礼问题展开调查。(《新京报》12月29日)
12月17日揭晓的《新周刊》年度新锐榜上,简光洲力压群雄成为该榜“年度新锐人物”。他的获奖理由是:第一个点出了“三鹿”这个号称价值150亿人民币的品牌名称,而此前,许多媒体的报道,都是以“某”品牌代替。有媒体称,简光洲的成功,就在于打破了一个“某”字。
打破一个“某”字有多难,阻力有多大?眼下最为舆论关注的“送礼清单”事件或许能给出现实的解答。此前的报道称,“这份春节礼品单显示,佳事得2007年春节送礼40多笔,每个收礼者的姓名都清清楚楚”,而在今天的后续报道中,媒体公布的这份清单所涉及的官员,仍以“某局长”、“某官员”代称。
虽然这份礼品发放清单是意外曝光,但企业在年关向政府官员送礼的现象却并不令人意外。因此,这一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暴露了“节日腐败”的潜规则,以及我们的防腐反腐制度和体制内监督的疲软,同时也体现了体制外监督,也即社会监督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江宁区纪委对企业向干部送礼问题展开调查,同样也要接受舆论最大限度的监督。一来,是为程序正义的必须,因为事件所涉官员为“政府实权部门的有用人物”,指向的是当地政府内的每一名官员,二来是为结果正义,官员收受企业礼品如此盛行,已使当地政府部门蒙羞,所谓“罪不责众”,是否会通过内部处理而最终淡化此事,以逃避舆论的追问?
无论结果是否属实,将这份名单公之于众,都是积极回应舆论监督的唯一途径。要么,它是一次自证清白的机会,要么体现反腐决心。然而,一个“某”字,又让一切回到了原点。在“某”字的掩盖下,事件真相仍然处于未明状态,公众仍然只能猜测和质疑,在“某”字的掩盖下,相关部门仍有很大的回旋空间,可以随着事态的变化而自圆其说,以取得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地位,在“某”字的掩盖下,反腐仍不能突破现有的制度困局,停留于“打到哪算哪”的低层阶段。
能不能突破这个“某”字,不仅在于媒体有没有这样的新闻良知和勇气,更在于我们有没有宽松的制度环境。针对近日网络出现的与南京有关的几个热点事件,南京市委书记今日表示,网络的快速兴起,使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置身于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评说之中,党员干部要经得起网络监督。这一切,也许就要从突破这个“某”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