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7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除夕风雪路
· 那年过年我离婚
· 我们
为什么要写仇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们
为什么要写仇和

  ■包永辉

  

  我们写仇和,完全是历史责任的召唤。

  仇和,一个毫无疑问的热点人物,众多媒体和众多记者跟踪报道的对象。笔者第一次采访仇和是在1997年,那时候仇和还算不上什么新闻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委书记,但他与众不同的行政风格和人格魅力,触动了记者的职业神经。我们有一种预感,觉得他迟早会有一天做出让新闻界震惊的事来。

  终于,2004年2月,《南方周末》在头版头条以“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为标题,将他变成了中国政坛几乎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社会各界围绕仇和的争议至今未断,人们非议他的强权和作为,而更多的人则津津乐道于他的“铁腕”行政。对仇和的争议形成了“仇和现象”,作为这一现象的旁观者,我们无法耐得住寂寞。

  我们所知道的仇和并非“媒体仇和”,人们在议论仇和的时候,对他忽略了很多。比如说,忽略了他在制度建设上的探索。为保证公众在干部选拔中的知情权,他在沭阳县率先搞起了任前公示;为保证一般干部拥有平等的参与权,他在宿豫区率先搞起了公推公选;为保证一般干部的被选择权,他在泗洪县率先搞起了乡镇书记直选;为保证民众在干部选拔中的监督权,他在泗阳县率先搞起了勤廉公示。这些不事声张的实验,在外界可谓鲜为人知,而人们通过报道看到的,总是他那些被戏剧性地放大了的某一个侧面或者某一个细节。“媒体仇和”的形象,我们从心里不能接受,于是决定写写我们所知道的真实的仇和,还仇和一个历史的真实。

  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仇和荣获了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奖,是获此殊荣者中唯一在任的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唯一的省会城市书记。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希望能脱离一般媒体的趣味,从一个更为形而上的层次写写仇和在转型中国背景下的实验。

  当你对改变一地的面貌感到悲观失望时,你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仇和靠什么手段使宿迁人的精神面貌实现了由自卑自弃到自强自立的重大转变。

  如果你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我们相信本书能够给你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仇和、全面的仇和、立体的仇和,让你的研究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对仇和,不怕一无所知,就怕一知半解。

  这不是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历史,而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仇和在宿迁10年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是一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稳健有序的社会转型的实验。它的标本意义,必将对中国更为稳健的改革有所启发。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从这本力图以客观公允为宗旨的书中看到了褒奖,那么,我们不希望你认为,这是对某个人的褒奖;如果你真的认为我们褒奖了他,那么,还是请你从“转型中国的宿迁实验”的角度解读他吧。

  (该书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名为《政道:仇和十年》已经在全国发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C0007 我们
为什么要写仇和
2009-1-23 48257178002CE175482575450027A83C[B1-宋宾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