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科
最近,本报论坛“好摄之友”的热心网友发帖反映西湖荷塘里的小野鸭因为翻越不了隔离网,无法回棚休憩的问题。记者为此走访西湖水域管理处,得到了专业的解答。原来让野生鸟类经受“隔离网的挑战”,也是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本能。
原帖回放:小鸭没处过夜,网友好心疼
网友“天堂鹰”:
最近园林工人为防止鱼进入荷塘,重新修补了隔离网,今天两窝小野鸭翻越不了这道隔离网,不能到达天鹅木棚平台就寝。直到19时点半天已全黑,它们仍在隔离网内来回游转,并发出令人揪心的“叽叽”叫声。
西湖水域管理处欧主任:相信野鸟的本能
欧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感谢朋友们对西湖生态环境的关心。我们也一直关注着荷塘内鸟类的活动状态。在荷塘区设浮木并不难,问题是这样做是否有必要。
他说,西湖里的鸟类大多是野生,野鸟在大自然中经历着“物竞天择”的过程。每年荷塘里新生的小野鸭都需要面对“隔离网的挑战”,这也是它们成长道路上的第一道“关卡”。
小鸭的成长速度很快,几十厘米高的网很快就不再是障碍。请大家不要急着心疼,相信野生鸟类的本事。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如确实有需要,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此,我们也特别提醒游客朋友:尽量不要向野生鸟类投喂食物。西湖本身就是天然的“餐厅”,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充足,人为投喂会削弱野生鸟类自主觅食的能力。
记者手记:挫折教育,同样适用于动物
记者在采访后想到,对于西湖里的“明星动物”,我们是不是有点“宠过头”?
曾养过一只5个月大的小鹩哥,一开始用泡软的鸟食搓成团塞进它嘴里。卖鸟人说半年后要让它独立进食,可家里人心软,一直都是“送饭上门”。一年后,已经成年的鹩哥还是逢人便作嗷嗷待哺状。
谁知一日笼门失守,鹩哥“越狱”而出,从此不知去向。一家人为它牵肠挂肚了几天。家长更是叹道:“早知如此,饿也要饿得它学会独立吃食。懒汉出门,也不知能活几天!”
现在都提倡“挫折教育”,我们的下一代需要适当经历挫折才能健康成长,西湖的明星动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