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杭州新闻·民生
3  4  
PDF 版
· 失业没多久 岗位送上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6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失业没多久 岗位送上门
拱墅区居民幸福指数为什么这样高,这里给你答案
  本报讯 不久前,杭州拱墅区的一项调查显示,住在这里的居民,幸福感指数高达 95%以上。

  是什么让并非杭州最富裕城区的拱墅区居民感到幸福?拱墅区在创建和谐社区中独创的一些方法给出了答案——全国首创的“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服务、“一倾斜四延伸”全覆盖救助、社区失业预警干预和“零遗漏、全方位”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四大服务品牌。

  这些看上去挺工作化的名词,其实内涵确实挺丰富。也解决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让百姓生活挺安心。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拱墅区6万余名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低收入群体实现了服务全覆盖,全区共投入各级各类救助资金4802.6万元,受益群众7.96万人次。

  有人失业了

  数据库马上亮“红灯”

  住在米市巷街道夹城巷社区的韩宝山,今年2月开始失业在家,不过,没过多久,社区劳动保障室工作人员就主动把岗位送到了家里——事先连韩宝山自己都蒙在了鼓里。

  社区能这么快了解失业人员的情况,并及时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得益于拱墅区对社区劳动就业年龄段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拱墅区首创“社区失业预警干预”机制。区里把社区内所有劳动年龄段内人员,按照就业稳定性划分为ABCD四类,并建立起了数据库。然后,用“红、黄、绿”三色对就业状况进行监测评级,重点对失业人员和边缘失业人员进行监控和预警。这样一来,社区的就业状况,数据库里就清清楚楚,有谁失业了,“红灯”就会亮起来。这样一来,促进就业变得有的放矢,不再是一句空话。

  照顾儿子和社区老人

  生活经费也解决了

  张丽娜是杭州第一棉纺厂的下岗女工,家里有一个患脑瘫的儿子。不久前,拱宸桥社区专门为她设立了一个助老助残岗位,除了负责照料脑瘫的儿子外,再负责定期走访照顾社区3位老人。每个月千余元的稳定收入,不仅解决了其家庭生活难题,也解决了社区3位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难题。

  作为浙麻、杭一棉、杭丝联等国有大中型棉纺企业集中地,拱墅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60岁以上人口超过6万余名,其中独居、空巢老人近万人。“一岗解两难”模式,就是通过建立助老助残服务站、设立助老助残社区公益性岗位等措施,缓解“4050”人员就业压力,同时满足社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需求。

  目前,全区已建成助老助残服务站30个(其中示范型站点10个),站点面积2500平方米,开发助老助残公益性岗位200个,向辖区1200余名困难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免费服务,低偿、有偿服务覆盖全区6万余名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低收入群体。

  外来务工者

  照样有救助金可拿

  大地震后“无家可归”的四川民工唐明,开心地拿到了半山社区替他向拱墅区慈善总会申请的3000元救助款。

  原来,外来务工者只要在拱墅区生活1年以上、并与辖区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凡合同期间因灾害、疾病、工伤等原因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最高就可得万元救助。

  外来人口由于流动性大,受到管理约束少等原因,为现行的救助体系不“兼容”,也使他们成为社区和谐的“短板”。

  所谓“一倾斜四延伸”全覆盖救助工程,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它实现了救助对象向老、幼、病人群倾斜,救助范围向农村群众延伸、向边缘困难家庭延伸、向外来务工人员延伸、向突发事件领域延伸,实现救助对象城乡全覆盖。

  而受益人群,也从城镇低保困难家庭,扩大到农村低保困难家庭;从城镇边缘困难家庭,扩大到农村失地农民;从企事业单位下岗职工,扩大到在职困难职工;从辖区居民,扩大到外来务工人员。救助范围从现金援助扩大到就业援助、医疗援助、住房援助、助学援助、司法援助等。目前,已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救助资金4802.6万元,受益群众7.96万人次,使辖区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本报记者 章晴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民生 A0005 失业没多久 岗位送上门 2009-6-10 48257178002CE175482575D00046E800[A1-章晴≈B1-何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