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
3  4  
PDF 版
· 让良渚文化“再活一个五千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良渚文化“再活一个五千年”
良渚国家遗址公园昨启动
本报记者 陈桔 屠悦
  30年前,考古学家苏秉琦坐在良渚遗址的土坡上说,“此乃古杭州也”;30年后,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学者们脚踩在这片“古杭州”土地上,见证良渚遗址保护跨出的历史性一步——良渚遗址保护行动暨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启动。

  在标志性的良渚玉器雕塑前,红色的幕布缓缓落下,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的宏大蓝图展现出来——它将良渚古城、莫角山、反山、汇观山、瑶山、塘山等著名良渚文化遗址有机连接,通过遗址现场的剖面展示、复原展示等方式,让良渚遗址“再活一个五千年”。

  良渚遗址公园“古”在哪里

  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前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昨天,绵延7000多米的良渚古城墙,被用红色或者蓝色的大气球标示出来,在点点气球的“包围圈”内,就是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遗址,这也是昨天刚启动的良渚遗址公园的核心区。当头戴太阳帽的全国的考古专家们顶着骄阳登临位于良渚遗址中央的观景台,放眼望去,就是良渚这片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的“金名片”。如今,它被浩淼葱郁的果园所覆盖,枝叶间累累的桃和梨与良渚古城墙的古老遗迹共存。

  在出土的良渚古城墙前,专家们弯下腰仔细地观察古城墙的剖面。一块块大石头无规则地排列在一起,组成古城墙基,石头上还有黄土夯实。从剖面上看,古时良渚人的生活环境基本上一目了然。专家们对这样宏大、创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赞不绝口。

  良渚遗址公园怎样“玩”

  良渚遗址公园是一项飞跃性的文化遗址保护模式。而观景台所在的位置,便特意设在5000年前良渚古城的宫殿所处的位置。“这里三面环山,古代人就很会选择风土良好的地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

  遗址公园不同于普通的公园,它是一个保护、利用、开发和展示文化遗迹的综合工程,在中国还是一个创举。据余杭区区长、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姜军介绍,良渚遗址已发现墓地、祭坛、大型建筑基址、大型防护性工程、村落、作坊等遗迹,显露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带有早期“都邑”性质的空间形态。除了最重要的保护文化遗迹的功用外,它的另一个重要意图是,通过遗址现场的剖面展示、复原展示等方式,让进入这个公园的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直观地了解到良渚古城的庐山真面目。

  比如,在观景台所在的宫殿的位置,复原或者半复原5000年前宫殿的样子——整座宫殿或者立起宫殿的柱子。又比如,良渚古城墙的某些区段已经显山露水,而完整的古城墙将被用某种方式标示出来,绿色植物填补空缺或许会成为一种方法。

  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已完成概念性设计方案的国际招标工作,德国SOL已经完成25平方公里的规划编制。在这个蓝图中,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将良渚古城、莫角山、反山、汇观山、瑶山、塘山等著名良渚文化遗址有机连接,通过遗址现场的剖面展示、复原展示和立体展示等方式,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良渚文化认知体系。

  创意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五千年前的中华文化之光折射到今天,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启动,点亮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也加快了“申遗”的步伐。10年来,良渚文化这一浙江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历史文化的“根脉所在”,也在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下,在全新的大视野中不断地探索和进步。

  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良渚遗址群保护规划》,良渚遗址保护自此走上了依规划管理的道路。由于良渚遗址分布面积近40平方公里,面大点多、遗存密集而有规律,如此大面积的遗址的保护工作是世界性的难题,地处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渚、瓶窑一带,要使这么大型的遗址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受破坏,更是一项极为困难而艰巨的任务。2001年9月,省政府批准划定良渚、瓶窑两镇242平方公里区域为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确立了“以保护为目的,以开发为手段,以适度开发实现真正保护”的工作思路,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保护模式进入实践,由此拉开了良渚遗址保护崭新的一页。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昨天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遗址公园的建设一定会把遗址保护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故地重游,

  专家们对良渚很惊艳

  本报讯 良渚遗址是我国和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让良渚再活一个五千年,当然不是一个口号。如何加强遗址保护?在昨天的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启动仪式上,专家们指出,要珍惜眼前的,在发展的同时处理好和文物保护的问题,让良渚再活一个五千年,任重道远。

  2007年,杭州市政府和省文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在良渚莫角山四周发现了完整的古城墙基址。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当时还特地从北京赶到杭州,向媒体阐述那次发现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良渚古城的发现,将莫角山大型土台遗址、反山贵族墓地和莫角山周边众多遗址点组合为一个整体,改变了良渚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阶段。

  昨天,严文明在良渚博物院参观时,对着橱窗里被复制成功的壶和罐,感慨不已:“那时我来的时候这些都是碎片,很小块的那种。你看,现在它们都被复原成整个的了。让我们知道古时良渚人用的什么瓶罐,而且后代也会有直观印象。”

  而良渚遗址保护行动暨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启动仪式上,他又一次感慨:“能有今天这个样子,很不容易了。我来良渚有很多次了,有重要的发现我会来,有破坏,我也会来。”严文明口中说的破坏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天目山余脉在屏障良渚遗址几千年后,转化为石头经济资源,在致富一方的同时却造成了遗址区内北侧满目疮痍;104国道横贯遗址区,其繁忙的交通对号称“良渚文化紫禁城”的莫角山中心遗址形成极大的综合污染。“还好,社会发展了,大家对品质要求高起来。通过学者和政府,当然还有老百姓的努力,把保护遗址上升到重要的位子。”

  严文明对良渚遗址的评价很高:“遗址本身保留得还比较完整,而且什么都有,房屋、祭坛、手工业作坊等等。”不过,严文明也指出,要让良渚再活一个五千年,也是任重道远,“要处理好发展和环境的问题,也是需要花很大很大的精力。”

  对于这一点,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也是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良渚遗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因为处于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又很密集,城镇化的要求和文物保护矛盾很多,所以遗址保护的难度也很大。在昨天良渚遗址保护行动暨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启动仪式结束后,他慢慢登上观景台。站在这个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的宫殿所处的位置,黄景略一直眺望寻找瑶山。1987年,他曾经去过那里。而对于脚下的莫角山,他强调这是古杭州的中心位置,很重要。“建一个遗址公园,观赏性高,又实现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能还原杭州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

  明天上午10点——11点,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余杭区区长、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主任姜军,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等将做客浙江在线与网友进行访谈互动。有兴趣的读者,届时可以登录网站www.zjol.com.cn。与专家学者们共话良渚文明。

  本报记者 屠悦 陈桔

  哪个宝贝最牛,请你来投票!

  明起,浙博和本报共同推出“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

  本报讯 见过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早和最完整的毯子吗?见过全世界仅有两件的古代官制白瓷药盒吗?见过世上现存的最豪华的花轿吗?

  如果你一直在摇头,也不用奇怪。因为这些都是浙江省博物馆“压箱宝贝”,一般人看不到。不过现在杭州市民有眼福了,从明天开始,浙江省博物馆和本报共同推出“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并举办“国之瑰宝——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候选文物汇展”。

  在本次“十大镇馆之宝”的评选中,浙江省博物馆从馆藏众多的文物精品中筛选了30件作为候选名单,并举办相应特展,大部分是我们平时看不到的文化瑰宝。明天起,本报将为市民陆续介绍30件宝贝的身份。

  这既是一次馆藏“国宝”的总动员,也是一次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品宝”的文化盛事。据浙博宣教部主任赵幼强介绍,今年,浙江省博物馆迎来其建馆80华诞和武林新馆区开馆之年。借此机会,博物馆也想让市民在“赏宝”和“评宝”中获得更多的文博知识和精神文化的享受。说起这30件文物,他也是相当“纠结”:“都是很有份量、很牛的宝贝,这个评选也是一个很激烈的竞争啊。”不过他说老百姓自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所以也希望大家能用投票的方式来表达对文物的喜爱。

  昨天,记者赶到浙江省博物馆时,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布展工作。对于这些宝贝,大家自然马虎不得,小心翼翼地搬,稳稳当当地放。而对付那个“最豪华的花轿”可要费一番功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花轿从存放地运过来时是拆开的,现在要重新拼装回去。“我们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装好,很不容易啊!”

  记者昨天从浙博了解到,评选活动为期1个月(6月13日至7月14日),所有社会公众均可参加。届时“十大镇馆之宝”将由专家意见和公众评选相结合产生,并对社会公众参与者设若干一、二、三等奖和参与奖。

  评选方式有两种:“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候选文物汇展”现场投票,或者登录浙江省博物馆网站(http://www.zhejiangmuseum.com)进行网上投票。    本报记者 屠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D0002 让良渚文化“再活一个五千年” 本报记者 陈桔 屠悦 2009-6-12 48257178002CE175482575D200446BE0[A1-丰峰≈B1-丰峰];钱江晚报d00022009-06-1200016;钱江晚报d00022009-06-1200017;钱江晚报d00022009-06-1200018;钱江晚报d00022009-06-1200013;48257178002CE175482575D200378641[A1-丰峰≈B1-丰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