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国际新闻·动向
3  4  
PDF 版
· 中缅原油管道明年开建
· 全球扫描
· 美跟踪朝鲜船只“江南”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缅原油管道明年开建
全长1100公里 经昆明抵重庆 年输出量2000万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9日确认,公司近日与缅甸正式签署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谅解备忘录。业内人士称,该原油管道项目的确定,标志着我国四大油气进口通道初步成型,有利于实现石油运输渠道多元化,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每日可输送40万桶左右

  根据中缅双方近日在京签署的《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的谅解备忘录》,项目包括起自缅甸马德岛、通过缅甸终至中国交付点的原油管道、储运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在缅甸马德岛建设的一个可从超大型油轮卸载原油的码头和终端及附近建设的原油储运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双方同意由中国石油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原油管道项目。

  其中天然气管道输气干线全长2806公里,输气口径1016毫米,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输油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初步设计一期每年向中国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每日运输40万桶左右。

  据专家预计,中缅管道在一期2000万吨的基础上,二期以后还将有望引进4000万到6000万吨的原油,这一数字大约接近中国2008年原油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以这些原油加工的石油产品,除覆盖西南地区外还可销售到湖南、湖北,甚至还能向东南亚辐射。

  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成型

  随着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尘埃落定,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已初步成型。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目前我国进口原油的绝大多数是依靠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通道进入境内,中缅原油管道为我国油气进口在西南方向上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陆上通道,为我国原油进口增添了一条进口线路,有利于增强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性。

  在我国东北部,中俄原油管道历经14载的艰苦谈判,终于在今年5月中旬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10年底投产。

  在我国西北部,在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哈天然气管道的基础上,2008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全线开工建设,目前已落实每年300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

  在我国西南部,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是我国传统的石油进口通道。目前,除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两国的进口基本通过陆路外,超过80%的进口原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个战略咽喉通道。

  林伯强分析认为,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三条陆上油气管道建成投产后,可以承担我国40%的油气进口量;传统的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通道承担的油气进口量将有望从目前的80%以上降至60%。 据新华社

  破解马六甲困局

  缅甸目前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天然气储量较高,同时在缅甸海岸还陆续发现有储量极高的天然气田群。中国是参与缅甸油气开采的国家中投资额最大的。

  “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首先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增加了一条油气战略大通道。”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庞昌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另外,中缅油气管道的经济意义同样重要。依照传统运输方式,来自中东的原油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湛江等沿海炼厂,提炼后再运往中国其他地区。如果选择经中缅管道入境,至少能减少1200公里路程。据庞昌伟介绍,即使是同等距离的原油运输,管线运输成本也比船舶运输节省三分之一以上。

  中缅油气管道的最大意义,还在于战略安全考虑。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超过2亿吨,其中原油进口1.79亿吨。其中超过90%的进口都是通过海上运输,尤其是来自中东和非洲超过80%的进口原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庞昌伟表示,南中国海地区一直不平静,中国原油进口过多依赖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非常大。在中缅管道建成后,将有效缓解马六甲海峡的运输压力。单从绕开马六甲海峡这一点来说,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战略意义就非常重大。

  据《第一财经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国际新闻·动向 A0015 中缅原油管道明年开建 2009-6-20 钱江晚报a00152009-06-2000019;钱江晚报a00152009-06-2000021;钱江晚报a00152009-06-2000022;48257178002CE175482575DA00448EA9[A1-新华社记者≈B1-项向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