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乡村还在为经济发展而不得不付出环境的代价时,安吉,曾经的贫困县,一个位于浙西北的山区县,已经从生态立县与工业富县的博弈中做出抉择,正在通过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从经营资源向经营品牌的自我超越。
熊猫“移民”的地方美得超乎想象
彭真怀是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执行院长,他最早关注安吉是在得知有大熊猫要移居到安吉的消息。当时他就想,一个熊猫能“移民“的地方,环境肯定很好。
不久,他来到安吉,安吉之美完全超乎他的想象:乘车行驶在公路上,就犹如穿行在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廊中,鲜花草木相间的隔离带,图案各异的绿色边坡与路边的峰峦、田野、溪流、村寨融为一体。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一幅城乡一体、工农并举、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协调融合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安吉,彭真怀感受到每一个小村都有自己特别的韵味。安吉县委书记唐中祥告诉他,全县187个行政村就是187幅风景画,县里设想用10年时间,把这187幅风景画连点成片,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大乡村。
上个世纪80年代,安吉也曾走工业强县之路,引进了造纸、化工、印染等资源消耗型或环境污染型产业。尽管一度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由此,安吉人终于认识到发展必须顺势而为,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
“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大乡村”
安吉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在长三角工业发达地区可以说已经非常罕见了,安吉人知道,这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当许多地方争相城市化的时候,安吉人却自豪地说:“我这里就是大乡村。”
安吉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这里独特的人文环境优势,竹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自古以来这里的农民受昌硕文化影响,白天握锄头,晚上画扇面。在安吉,我们发现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当阅尽繁华的都市人日益渴望寻找宁静的港湾休憩时,安吉的乡村之美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以黄浦江之源为纽带,生态安吉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被列为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教授说,当一些地方把生态文明仅仅看作一项硬性任务的时候,安吉已经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自觉探索,做好了经营村庄、经营农户这篇大文章。
根据2006年浙江省“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普查结果,安吉共有各类民俗民间文化样式119项,包括舞龙、舞狮、旱船、马灯以及傩舞等,数量和质量名列湖州市前茅。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在安吉调研时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落点,都具体指向提升农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唤起农民的生活幸福感,这个大方向值得充分肯定。
800家农家乐建起来依然水净土净
“气净、土净、水净”的安吉随着休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相关配套产业也随之兴起。餐饮、物流、住宿等生产性服务业日益壮大,安吉农家乐已经从最初的四五家发展成为如今的800余家,更令人欣喜的是,安吉的发展是在对环境实施充分保护基础上的发展。
在报福镇,每户农家乐都有自己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记者现场看到,污水汇入一个深两米的厌氧池,再缓缓流进“多介质土壤层”滤池,在这里经微生物分解,最后变成一池清水。这是安吉县环保局委托浙江大学科技攻关的成果。这套总造价不到4000元的系统,每天能处理6吨餐饮污水。
安吉县良朋镇迂迢村党支部书记康洪亮说,自从建设美丽乡村后,村里发生了大变化。村里的环境变得整洁美丽了,现在全村人都很重视保洁。美好的环境,也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过去很少有人到我们这个偏远山村来游玩,现在每到节假日,村里的每个“农家乐”几乎都是满满的,美丽乡村建设真是美了农村,鼓了我们农民的“钱袋子”。
保护环境,重视生态,享受自然。溪水要清澈,村容要整洁,路面要保洁。如今这是安吉人的普遍认识。
本报记者 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