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4版:焦点人物·国医大师
3  4  
PDF 版
· 张琪:最大的爱好是看病
· 张学文:最年轻的国医大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学文:最年轻的国医大师
  张学文,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35年出生于陕西汉中中医世家,经其父言传身教,18岁即悬壶汉中,后考入陕西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深造,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张学文擅长治疗中风等急症,有中医急症高手之美称。他研制的通脉舒络液氏口服剂辩证治疗中风,获卫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奖;“小中风片”,填补了中医治疗小中风的空白。今年74岁的他成为此次国医大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一句“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道出了所有中医药工作者的心声。

  中医不是慢郎中

  出身中医世家的张学文,从小就跟随父亲行医,几十年过去,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心得,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造诣颇深,声名远扬。

  谈起中医治疗急症这个话题,张学文感触颇深。“中医不是慢郎中,无论是内经时代还是张仲景或是明清时期,中医都是非常重视急症的。”张学文解释道,古时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中医在急、危、重、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纵观我国古今疾病的防治,中医在急症上的优势功不可没。

  张学文认为,中医搞不搞急症,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存亡。中医急症水平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中医事业,充实中医学术内涵,加强中医队伍建设,解决乏人乏术的一个重大工程。

  为此,多年来,张学文身体力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在中风、高热、昏迷、中毒等病证的机理探讨和治法方药研究中,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他提出治疗急症首先要胆大心细,敢于用药。急症变化快,症状复杂,只有心细才能把握时机。二是中医急症一定要辨证论治,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不能丢。三是效必更方。因为急症变化多端,某方初服见效,病机有转,应灵活机动,随时更换处方。

  张学文经常对当大夫的儿子、儿媳说:“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使我深知中医在急症治疗上是有一定优势的,希望你们不断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这份宝贵遗产。”

  带徒弟代代传承

  “我家四代都是中医,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医需要传承。”张学文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关键,教育又分为学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针对中医的特殊性,张学文提出中医教育应以师承教育为主,名师带徒弟,代代传承。

  曾当过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的张学文对学校教育自有看法。他说,开展学校教育已经几十年了,大批量培养人才是方向,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中医学院必须以中医为主。中医学院不能套用西医学院的教学模式,而应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人才。

  他举例说,现在很多学校,中医学生接受的课程内容,中西医比例可能是6∶4或5∶5,有的甚至是3∶7,而原来中西医比例是7∶3。如果不改变这种趋势,中医后继乏人乏术不是危言耸听。

  张学文说,广东省中医院在师承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他们采取“母鸡下蛋”的方法,聘请全国15位名老中医作为30位徒弟的临床指导老师,30位徒弟又带60位弟子,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六,长此以往,一批有理论、有实践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将为临床一线挑大梁。

  “现在国家这么重视中医的发展,还首次评选了国医大师,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我们一定得把握住这次机遇,将中医国粹传承下去。”

  以大医标准要求自己

  大凡见过张学文的人,可能都会陶醉于他那高深的理论见解、深厚的中医功底,以及言必引经、用必据典的学者风采。

  俗话说得好,“万事德为先”、“百业术为重”,可见德、术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对于以济世活人为要务的中医行业来说,医德和医术同样也至为重要。不管是行政工作多么繁杂、也不管社会活动多么繁重,社会兼职多么繁多,在学生印象中,张学文总是有条不紊、井井有序,从来没有见到他有过烦乱、应付。

  张学文无论在为人方面,还是在学问方面,均以药王孙思邈所倡导的“大医”标准来要求自己,德术并重,把济世活人之术作为他积德行善之业,处处以病人为重。在学术上勇于创新、在临床上精益求精,在科研上成果累累、在教学上桃李满园。

  谈及如何才能健康长寿,研究中医脑病的张学文说,脑子要多用,肢体要多动,气少点生,烟少点抽,乃是长寿之本,生活过度劳累或休闲都是养生的大忌。

  西安晚报 (于忠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焦点人物·国医大师 C0004 张学文:最年轻的国医大师 2009-6-29 钱江晚报c00042009-06-2900008;钱江晚报c00042009-06-2900009;钱江晚报c00042009-06-2900010;钱江晚报c00042009-06-29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