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4版:焦点人物·国医大师
3  4  
PDF 版
· 张琪:最大的爱好是看病
· 张学文:最年轻的国医大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琪:最大的爱好是看病
  走进国医大师张琪先生的家,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开门便能闻到浓浓的中药味”。普通的三室一厅,两个卧室和一个书房里,摆放的家具都是10年之前的款式,唯有与天花板比高的植物、字画、锦旗和满满三面墙的中医药书籍在昭示主人的不凡。

  张琪,现年87岁,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肾病首席专家。60多年来,张琪从未脱离临床,形成了一整套造诣深厚、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理学方药;张琪在中医药科研工作中成果累累,多有建树,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几十个。

  痴迷中医,16岁只身闯东北

  张琪,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受曾祖父的影响,中医这个行当从小就扎根在张琪的脑海中。

  16岁时,一心想在中医有所发展的张琪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当时值日伪统治年代,主张废止中医,不少亲友劝张琪改学其他,以免贻误前程。求学无门的张琪想着处于满洲国统治的东北也许气氛宽松,于是只身辗转至哈尔滨。

  可是黑龙江也没有学习的机会,于是张琪选择在药店当学徒。蹬药碾子做药、拉药匣子抓药、伺候师傅生活,虽然很劳累,但因能学习坐堂先生开药方,有空还能对照医书进行揣摩,张琪乐在其中。

  后来,张琪顶着日本人要取缔“汉医”的压力,坚持参加了哈尔滨汉医讲习所的学习,于1944年毕业。牢记着曾祖父“淡利禄,精医术,视病人如亲人,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行医准则,张琪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东北成立了第一所中医进修学校,全国众多的知名老中医都前来进行学习,张琪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教师。1955年,张琪来到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从事医疗、科研工作至今。

  耄耋之年,每天读书记笔记

  6月19日,包括张琪在内的中国30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老专家被评为新中国首批“国医大师”。第二天,记者前往哈尔滨张琪先生的家,老先生正坐在书房里,身穿一件枣红色的中式小褂,看见记者进来,便起身相迎。

  年近90的老先生没有拄拐杖,也没有戴眼镜,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整个交谈过程中始终带着和蔼的笑容。

  “听说您现在还每天坚持读书,并写读书笔记?”记者问。

  “我脑子还行,每天都看点新东西。中医博大精深,不是说现在就行了,还得往前进。”张琪说,“还有很多疑难病没有治好,有的时候从书上能找到办法,获得启发,病就能治住了。”

  在张老书桌的一边,堆满了他近期查看的书籍和记下的笔记。陪同记者采访的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说,很多情况下,张琪都用自己亲手记下来的笔记给学生讲课,因为这些心得不仅医书上没有,还是很珍贵的诊疗经验。

  “国家重视中医师承,让我们带研究生、带高徒,我得把这些传授给学生。”张琪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培养出更多高徒,让作为国粹的中医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从医60余年,张琪总结出学习心得,并无私传授给学生们。

  张琪对现在知名中医越来越少、临床水平下降的现象很着急:“现在不是怕出名的中医多,而是怕出名的少。名中医多了,中医才能振兴。”

  淡泊名利,最大爱好是看病

  生活中的张老非常随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平常常的一个老头儿,升不了官,发不了财,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病。

  据亲属和学生们讲,张老似乎是一个欲望很少的人,除了中医以外,什么都可以随便。烟酒不沾,饭菜随意,从不进补,也不做专门的疗养。不苛求情调,不附庸风雅,不贪图享受。性格随和,不急不火,很少见盛怒。

  张琪至今仍坚持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出诊。许多从全国各地赶到哈尔滨看中医的患者都是为了能见到张琪,获得“重生”的机会。当然,这其中多是疑难杂症。

  每到张琪出诊的时候,患者总是络绎不绝。看着求医心切的患者,张琪尽全力做到周到、全面诊察,他开出每一张处方都要认真考虑药价,尽量不用或少用贵细药材,力求让普通百姓都用得起药。“药能治病就行了,患者买不起药,我们医生的医术还有什么用?”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让他说说长寿的秘诀。张琪微笑着,想了想说:“病从口入,饮食很重要。情志也很重要,精神愉快的人健康长寿,越不满足的人越容易生病。体育活动每天要坚持,根据个人体力,不要过度。脑力活动,用则进废则退,多思考多阅读,自己还能长知识,比什么都愉快。”

  据新华社、中国中医药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焦点人物·国医大师 C0004 张琪:最大的爱好是看病 2009-6-29 钱江晚报c00042009-06-2900003;钱江晚报c00042009-06-2900005;钱江晚报c00042009-06-2900007;钱江晚报c00042009-06-29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