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
3  4  
PDF 版
· 我们能在世博会上展现“杭州味”
· 低调的“彩凤鸣岐”七弦琴,其实很拉风
· 小区居民
忙着“盖楼”和留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6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杭州生活了140多年的四世同堂家庭,自我推荐说:
我们能在世博会上展现“杭州味”
本报记者 裴建林
  “我们家四世同堂,有53口人,我们家的祖居地是海宁市袁花镇中塘桥,家族中现在有的住在杭州,有的住在上海,但88岁的老爷子还住在老家,想参加你们举办的‘四世同堂家庭入驻世博会’活动”。

  “我们家祖居在台州,四代同堂,30年间从5口人到现在的10多口人,从太爷爷的中学文化到现在有人去国外留学”……

  上周,本报携手中国美院推出“寻找最浙江的家庭”特别活动——请你的家庭“入驻”世博会,在全省众多人丁兴旺的家庭中引发了一阵热潮,杭州、台州、临安、慈溪、长兴……来自全省各地的几十个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家庭,纷纷报名参与此次活动。

  今年49岁的周利秋在杭州工作,其祖居地是萧山戴村镇马谷村。“我们是五世同堂,第一代已过百岁,整个家族一共120多人,每年春节都会团聚。”他向记者表示,村里的祖居地是一个清朝时建的四合院,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周利秋看来,他的家庭每一代的个人发展史很好地说明了时代的变迁,“第二代中大部分以务农为主,其中有一个当兵出去了,后来留在了金华,后来还成为当地的一名领导;第三代一共有10多人,出了5个大学生,工作都不错,有当公务员的,有做生意的。”周利秋表示,如今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生活越过越好,“我们小时候是没得吃,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老三穿,现在不一样了,一件衣服还很新就送人了。”

  家住海宁丁桥镇的陈正华日前给本报打来了电话,推荐他的家庭。“我的爷爷88岁,住在海宁市袁花镇中塘桥,爷爷下面有7个子女,我是第3代。我有一个堂哥在杭州读的大学,大学毕业成为公务员,后来下海经商,听说现在生意做得挺大的。还有一个堂哥在海宁开了家针灸治疗所,在当地名气挺大的。”

  来自浙江乡村的两个家庭见证了30年间浙江取得的成绩,而一个老杭州家庭的故事也颇有嚼头。上周的一个晚上,记者在杭州中山中路的一所普通民宅里见到了今年90岁的张彩珍和她的女儿毕忠丽。精神矍铄的张彩珍老人一见到记者就说起了她家的历史,“我的外婆也是老杭州,算起来,我们家在杭州城里至少已生活了130多年的时间。我们家的老房子在官巷口,1954年的时候搬到这里,现在住的房子是1980年翻建的。”

  张彩珍老人有7子(女)8孙(女),7个子女都在杭州城里,整个家族共有40多人。而在毕忠丽看来,自己的家庭很平凡,生活也很平静,但正是这样的经历和状态代表了许多老杭州家庭的历史和现状,所以挺有杭州味的,也挺有浙江味的。

  根据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展馆的某个单元,将分别播放来自浙江的村、镇、城、都的4个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资料,展示这4个家庭的实景模型。也就说,有4个家庭将代表浙江“进入”世博会。面向全省征集4个“入驻”世博会浙江馆的家庭的活动目前仍在进行中。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家庭符合上述条件,今日起请报名参与;如果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家庭,请告诉我们。我们的联系方式为:电子邮件QBWY@ZJNEWS.COM.CN;电话96068(免区号,免长途费)。请在邮件或电话中说明报名家庭的详细情况,如有多少人、祖居在哪里、30年里居住地发生了哪些变化等。我们将与美院一起,从中选择最符合条件的4个家庭,并将在1个月后公布最终结果。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D0002 我们能在世博会上展现“杭州味” 本报记者 裴建林 2009-6-30 钱江晚报d00022009-06-3000009;48257178002CE17548256FF100390B4A[A1-丰峰≈B1-丰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