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连载不报纸——
重回,那些影响一代人的连载事儿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郑琳
报纸上的长篇连载有着悠久的传统,自晚清连载小说问世以来,连载便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报纸的繁荣与大众化普及,连载功不可没;而当我们回头追溯历史时也会发现,连载与职业作家的出现,最初也正是因为新闻业的兴起。
源起:传统文人向职业作家转变
1906年,当时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海出版的报刊达到66家之多,此时全国出版的报刊总数达到239种。这些报刊在发表政论新闻的同时,也发表诗歌和娱乐性质的文章,后来这些内容演变成了“副刊”。副刊的发展又导致文学刊物的出现和单独出版。例如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李嘉宝主编的《绣像小说》等。
《晚清小说史》中指出,晚清小说的繁荣首先基于印刷业的发达,其次“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这些报纸副刊和都市文学刊物为那些脱离了传统“学优而仕”的人生事业格式的知识分子,从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作家的转变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依靠报刊杂志、读者市场和稿酬谋生的“作家”这一职业得到确立,一批职业作家由此在清末逐渐出现。
章回连载的巨星:鸳鸯蝴蝶派
早期的报纸连载有一部分反映社会热点的“实录文学”,例如晚清的讽刺小说,像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到了清末民初,娱乐性的章回小说逐渐盛行。它们往往情节曲折、节奏紧凑。每篇有小标题,末了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的“关子”,使读者欲罢不能,吸引了大量读者坚持天天读报。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最著名的文学流派之一就是“鸳鸯蝴蝶派”,这一流派由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说发展而来,它曾是新文化运动前文学界最走俏的通俗读物之一,各报连载几乎被鸳鸯蝴蝶派作品和黑幕小说所垄断。其中著名的作者有张恨水、严独鹤、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等,他们大都既是报刊编辑又兼文学创作。
徐枕亚的《玉梨魂》曾创下了再版32次、销量数十万的纪录。张恨水更是创作过100多部、总字数近两千万字的通俗小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他的章回小说家喻户晓,最红火时,有7部长篇小说同时连载,《金粉世家》连载长达7年之久;《啼笑因缘》曾先后10多次再版;《春明外史》在《世界晚报》连载过程中,曾出现每日下午读者在报馆前排长龙等待买报的场面。
新文化运动:白话小说和报告文学齐头并进
“五四”时期,报纸连载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学术界新思潮的作品,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依然是主流。这个时期,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实现了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此时的连载小说虽然是脱胎于过去的章回小说,但与传统小说在结构上大不相同。
《晨报副刊》上连载鲁迅的《阿Q正传》及冰心的一系列 “问题小说”,表现出对社会改造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产生了报告文学体连载,如瞿秋白的《俄乡记程》、冰心的《寄小读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这种集新闻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连载,摒弃了以往那种脱离时代、逗人一笑的低级趣味,给读者带来了智慧的启迪和修养的提高。这种小说和报告文学同时连载的形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
武侠与言情时代:金庸大侠琼瑶阿姨最热
20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报纸副刊兴起武侠小说热。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和《大公报》连载,引起轰动。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
35岁那年,金庸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金庸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武侠小说硬是撑起《明报》大业。难怪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同时,香港报纸副刊上的武侠小说一直盛行不衰,并且影响到南洋一带的华侨报纸,也纷纷刊登武侠小说。
20世纪60年代,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在报刊连载上横空出世。《烟雨蒙蒙》在台湾《联合报》副刊上连载,琼瑶由此结识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平鑫涛。平鑫涛作为《皇冠》的社长和《联合报》副刊的主编,慧眼识珠,在他的鼓励下,琼瑶疯狂地写作,34万字的《几度夕阳红》如期连载,并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从此 “琼瑶热”开始在两岸三地燃烧,影响了几代人,琼瑶剧也连续创造收视奇迹,至今都难有电视剧像《还珠格格》一样所向披靡。
上世纪80、90年代:无连载不报纸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报纸副刊逐渐恢复和繁荣。报告文学烽火一时,副刊的文学光芒远远盖过了新闻。上世纪90年代,各大报纸竞相办副刊、专刊、特刊。一位老报人说:“一个办得好的副刊,如果没有几个好的专栏和连载,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西安晚报》等每天有一至两个连载,通常是一篇小说,一篇报告文学或人物传记,还有一些图文故事连载。
在此阶段,报刊连载捧红了一批作家,而名家们也被全国媒体争抢。《北京人在纽约》的连载捧红了曹桂林,连带着让同名电视剧风靡全国;一部《三重门》则让17岁的韩寒一举成名。娱乐界的名人也成为副刊网罗的对象,名人自传在报刊连载上大放光芒。
1983年,刘晓庆的自传《我的路》在《文汇报》、《文汇月刊》刊载,全国各大报纸转载。1992年,新自传《我这八年》在《新民晚报》连载,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明报周刊》、台湾《大成报》、广州《羊城晚报》等全文刊载。之后,她的另一部38万字的自传《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还没开始写就备受媒体关注,甚至在出版前两年就以108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这部作品后来也在各大报纸连载及转载。
《钱江晚报》连载的光辉岁月
《钱江晚报》的连载版在10多年前也呈现一片繁盛之景,网罗了海岩、王海翎、毕淑敏等一大批当红作家。2000年连载停止前,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还是本报上最热门的作品。
参与过连载版的编辑们都对10多年前的连载盛况记忆犹新。“那时候很多人就是为了看连载才买报纸的,”本报一位资深编辑告诉记者,“连一些无名作家写的小说都有很多人追着看。当时有一部叫《女土匪程莲珍》的小说,我们因故停载了一期,第二天编辑部的电话就被抗议的读者打爆了。”
●作家说连载
海岩:恢复连载是传统作家的福音
海岩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曾经在本报上连载,当记者告诉他《钱江晚报》将恢复连载版面时,海岩很高兴。“那个时代很多作家都流行在报刊上发表连载,有的甚至不收取稿费,就是希望凭借报刊的广泛影响力让更多的读者读到自己的作品。像《钱江晚报》这样有影响力的报纸就更受作家的欢迎。现在能够恢复连载对传统作家也是一个福音。”
陈村:连载压力大,不敢随意“挖坑”
著名作家陈村的小说《小说老子》曾在《新民晚报》上连载,他也表示在报纸上连载会对作品的宣传有积极作用。“当作品每天都见报时,一天一天积累下来总是会让读者关注到。”不过陈村也承认,连载的压力是很大的,“其实很少有作者敢于直接开连载,尤其是在报刊上连载,绝不能出‘挖坑不填’的事。所以很多传统作家其实是在作品已经写了相当一部分,甚至已经写完的情况下去连载的。而即使是网络作家,那些知名的‘大神’们也不敢随意‘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