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h0011版:特别报道

作者丁:我欣赏韩寒,写稿让我随意发挥

  作者甲:写金圣叹的时候,联想到韩寒

  咪蒙 《好疼的金圣叹》作者、南都编辑

  

  《独唱团》团队向我约稿的时候,让我千万别想着是给韩寒写的,一定要按自己平时的风格想写什么写什么。我平时就是写历史的,这个金圣叹是我非常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个可以多重解读的人。很多读者说金圣叹让他们联想到了韩寒,有人说不知道是金圣叹穿越到了现代,还是韩寒穿越到了清朝?

  的确我最初在写这个人的时候有联想到韩寒,他们同样高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对教育体制的反叛和对社会的反思等方面也有局部重合,文中对金圣叹的部分判断也是可以适用于韩寒的。但我还是希望摆脱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至少我们不会希望有相同的结局。

  至于穿越搞笑的文风,这个原本就是我擅长的。我喜欢古典文学,也喜欢肤浅的东西,还喜欢八卦。读者希望看到的一定不是上来就板着脸的文章,他们希望看到光鲜的衣服而不是严肃的制服。

  《独唱团》是这个时代的反义词。它反商业,没有一毫克商业广告,哪怕广大商家红着眼想往里面砸钱;它长得旧,牛皮纸封面成功让大家实现了一场低成本的时空穿越;它不浮躁,它不取小标题,不给你画重点,想一秒钟内看到爆点的人,急死你;它节奏慢,登了大量需要细读的文字,读惯了微博的同学们,累死你。

  2天50万本售罄,完全可以期待之后的销量可能改写出版史。有人说,买到《独唱团》运气都变好了,这杂志成了吉祥物;有人拿它当奖品炒作自己的微博,承诺要抽奖送给粉丝;连《独唱团》黄牛党都出现了。这本杂志不一定能制造文艺复兴,但它确实重新刺激了常年性冷感的文艺G点。

  作者乙:6岁儿子歪歪扭扭的诗走红,完全没想到

  王子乔 《风会算钱》作者,由他的母亲,作家毛尖代他接受采访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算钱。”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子乔还不到6岁。其实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名作了,那时候是幼儿园老师给孩子教的诗歌,在课堂上念了,然后儿子回来就说:“我也会写诗歌”。他把后两句改了,写出了这首《风会算钱》。王子乔父亲把这首写得歪歪扭扭的诗贴到微博上,作为成长记录。没想到立刻被转载了,上了开心网,又上了电视。后来连《独唱团》也来要稿了,这首诗的稿费是1000块,真没想到6岁的儿子就赚稿费了。不过他自己完全没概念,还问我1000块能买多少瓶饮料?

  我们平时工作很忙,也没时间给他念故事,他就只好自己看,遇到不认识的字才来问我们。他也爱自己写字,还写日记,去了世博会都会记下来,如果写不了就用画的。这些东西都有贴在微博上。《风会算钱》这首诗能那么红真是完全没想到,上了《独唱团》以后关注度更高了,我今天就接到了3家媒体的采访。不过这真是一次无心插柳,我们没有打算刻意培育他成为作家诗人,一切顺其自然。

  《独唱团》这本杂志我才刚拿到,前两天去买都卖完了。粗翻了一下,大致的感觉是它很文艺,包括里面的摄影作品,就像第六代导演的电影。

  作者丙:能在《独唱团》诞生时掺和一下,开心

  擦主席 《奶溪漫画》作者 

  

  给《独唱团》画漫画就和我平时创作完全一样。我一向喜欢画荒诞的东西,我的作品题材也都来自现实,这次画的“超级屁股”歌唱比赛海选也是一样。人们都说艺术是生活的夸张,其实我倒一直觉得生活中的荒诞远比文艺作品中的精彩很多,把现实放到作品中只需要再次加工一下。很荣幸我的作品能登上《独唱团》,它的姿态是很独立的,不迎合潮流。能在这样一部杂志的诞生过程里掺和一下我很开心。

  欧阳应霁 《贴地快感》作者,香港漫画家、作家

  

  《独唱团》向我约稿很荣幸,因为我一直以来就很欣赏韩寒,简单来说就是他的超级粉丝(笑),他的所有作品我都看,我很欣赏他的为人。创意总监和我沟通细节的时候,也并没有给我特别的要求,让我随意发挥。于是我就想写一写香港,写一些现在的香港人,以及内地人心中对香港社会不甚了解的一面,一些他们尚未看到的角度。

  我还没看到《独唱团》这本杂志,听说内地销售火爆,很难买到。我只在今天香港的报纸上看到一些评论,但我还是想亲自看看,希望创意总监可以尽快寄给我一本。

  虽然我知道未必所有人都能达到韩寒的水准和境界,但我仍然希望中国能有多一些韩寒这样的年轻人出现。


钱江晚报 特别报道 h0011 作者丁:我欣赏韩寒,写稿让我随意发挥 2010-07-09 nw.D1000FFN_20100709_9-h0011 2 2010年07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