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我只能活2年了吗
凶险的“遗传性肝硬化”让清洁工妈妈陷入困境:月工资不够女儿治病一星期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通讯员 徐尤佳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通讯员 徐尤佳
30万人中仅有一人可能得这种病,然而这样的不幸,落到了一个13岁的杭州中学女生身上。这种病叫“肝豆状核变性”,也称威尔逊氏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父亲在她两岁时就因为这个病去世的,女孩现在也出现了肝硬化、肝腹水等症状。她的母亲在杭州做清洁工,收入不多。医生说,如果放弃治疗,女孩可能活不过2年。
“医生说这个病眼下无法治好,我只有这么个孩子……”妈妈背着女儿含泪向记者述说着一家人的不幸,“我不知道该不该让孩子知道真相,太惨了!”
医生确诊:女孩患有遗传病
女孩小名丽丽,在杭州一家中学读初一。起初,丽丽只是发烧;妈妈时常半夜被她高得吓人的体温热醒,匆匆抱着她奔到医院看病。后来,她老是叫“肚子胀”,妈妈以为她是吃坏了肚子,也没上心。
今年6月,妈妈和女儿洗澡时发现她的肚子大得怕人,一下子警觉了:“不会是怀孕了吧?”
辗转看病的结果,让妈妈吃惊:肝硬化、肝腹水、胸腔积液、全身浮肿。杭州市中医院消化科的医生们最终确诊:丽丽患有遗传病。
身高160厘米的她,一脸稚气。她喜欢读书,床头柜里搬出来的,有大部头的《食疗养生》,也有妈妈向大学生讨来的初中《语数英练习》。
她有理想,想当科学家,喜欢天文知识,憧憬小发明;她也想当老师,教小朋友们知识有成就感。
她很独立。妈妈每天只能陪她三四个小时,她就安静地呆在杭州市中医院一间5人病房里看书,等待妈妈送饭来;偶尔,她会看着影像模糊的电视剧入神——在家里,妈妈不让她多看电视,因为要看书。
她很懵懂,知道自己得的是肝豆状核变性,却不知道这个病会如何发展。
她很懂事,刚住院的前一周,妈妈每天送三餐饭来,吃的最多的,是西红柿炒蛋;母女俩往往就着这一个菜吃一顿。有一天,妈妈急着筹钱,忘记给她送早饭,她悄没声息地饿了一个上午,是细心的护士长给她办了张200元的饭卡,她才开始在医院里吃中饭,依然是简单的一份蔬菜、3两饭。“土豆、冬瓜、白菜,很好吃。一顿饭要花5元呢!”她说她床下有一篮水果,那是消化科主任王小奇送来的,她一直舍不得吃。
爸爸在她两周岁时去世
丽丽的妈妈是杭州一家公司的清洁工,今年刚刚涨了工资,月薪1000元。每天上午6点上班,下午3点准时赶到医院陪女儿,晚上8点左右回家休息。从7月1日女儿的病确诊以后,她就过着这样三点一线的日子。
房租刚刚涨过,除去每月460元的房租,她每月可支配收入只剩下54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
她和丈夫都是外地人,在杭州认识。丽丽出生刚满月,丈夫就进了医院;孩子2周岁时,丈夫再也没从医院出来。“她奶奶生下她爸爸就去世了,两个伯伯也都去世得很早,听说死的时候肚子都胀得很大。”
对女儿,妈妈一直有期许,女儿也挺争气,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前7名左右。
别让生命终止在花季
摆在母女俩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支撑后续的治疗。“每天住院都要花好几百,不知道我还能支撑多久。”玲凤边说边叹气,方言浓重。
丽丽反而无忧无虑,她时常问妈妈:“我感觉好多了,什么时候出院?”她悄悄告诉记者,家里没钱,住院要花好多钱。
丽丽的主治医师叶彬说,丽丽住院12天,医生精打细算地给她做治疗和检查,已经花去了5000多元治疗费;而今后,如果要维持病情,让它不恶化,除了让丽丽少摄入肝脏、贝壳等含铜高的食品外,还需要通过服用排铜和抑制铜吸收的药物,来控制病情,每月的治疗费用,都在千元左右。
据悉,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细胞内由于过量铜离子堆积造成肝硬变,脑基底节变性及肾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
“如果病情控制得好,丽丽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只是不能做体力活。”叶彬说,如果停止治疗,她的生命可能终止在15岁;病情发展到最后也许只有换肝这条路,但是换肝的排异和长期用药,也是一个大问题。
记者了解到,丽丽所在的学校,目前正为她捐款;医院消化科的医护人员们也给她捐了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