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12版:读书

文章导航

最爱默片 还有挥之不去的漂泊感

  贾樟柯现在很忙,他开了自己的公司,每天上午去办公室“坐班”,处理一大堆公务。下午继续当他的“贾导”。他来杭州宣传《海上传奇》时,记者跟他约“能去你家书房看看吗?”他欣然答应,“好啊,到北京来找我。”不过当记者正高兴可以进“贾府”好好参观一下时,这个小个子男人狡黠一笑:“我的书都在办公室里,随时欢迎你来看。”

  上周五,记者好不容易找到贾樟柯的办公室。这个西河星汇公司是贾樟柯除电影以外的又一个“孩子”,安放在北京电影学院边上的一个小区里,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区,居民楼和写字楼混在一起,但很多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的工作室都在这里。小区门口有几个收破烂的蹲在手推车边上。这一幕,让人觉得贾樟柯工作的地方还是挺接“地气”的。

  与书相伴的

  都是电影海报

  记者在小区里转了半天才找到写字楼的入口,一上三楼,看见一堆公司的牌子,唯独找不到“西河星汇”。再找303室,结果看见一扇防盗门上贴着一幅很民俗的门神画,将信将疑地敲敲门,果然老贾的公司就在里面。进屋一看,这扇门的背后也贴着一幅门神,原来是一对。

  转过身,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导演的工作室。客厅中央放着两个大玻璃柜,一个柜子装满贾樟柯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到的奖杯,包括大名鼎鼎的威尼斯电影节那只长着翅膀的“金狮”,2006年,贾樟柯凭《三峡好人》获得该奖。另一个柜子里装的是在国内电影节上拿到的各类奖杯。

  客厅、办公室、剪辑室……除了厨房和厕所,所有房间墙上都贴满了贾樟柯的电影海报,有《三峡好人》、《世界》、《二十四城记》等,还有他早期电影的海报。在这些海报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他的亲密爱人加合作伙伴赵涛的巨大头像。从一张张海报看过去,你可以发现赵涛在贾樟柯作品中的变化,故乡三部曲中的乡村模特、《世界》里的北漂一族、《三峡好人》里的女护士、《二十四城记》里的“80后”、《海上传奇》中的神秘女子……岁月也在赵涛放大的脸上留下了印记。

  记者看见客厅的角落里,堆着一大叠快到天花板的胶片,便问老贾:“这是电影的胶片吗?”老贾笑了:“这些啊,是剪辑过的废角料,但不能丢,因为万一电影要修改,还要用的。”

  说话间,记者走进了老贾工作的办公室。这里就是他说的:“我平时看书时间最多的地方。虽然大多数藏书在家里,但一回到家就想睡,书还没翻几页就睡着了。”显然,这里的书是他经常看,喜欢看,一时半会用得着的。 

  两个巨大的书柜,竖立在不大的办公室里,里面装满了书和碟片。书柜间仅有的墙壁上,照样贴满了他电影的海报。书架上的两瓶山西汾酒引人瞩目。贾樟柯是山西汾阳人,他的成名作也就是他的故乡三部曲,全是在山西拍的。

  最爱《西游记》

  现在爱《独唱团》

  老贾在写字桌前坐下,望了望窗外的小区,听到记者问,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哪本时,他扫了一眼书架,抬头说:“在家里呢。《西游记》。”看见记者露出惊讶的表情,他微微一笑:“小时候在老家,虽然我爸爸是语文老师,但家里还是没什么书可看。唯一可看的就是《西游记》。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看《西游记》,反复地看。孙悟空一直是我的精神暗示,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激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孙悟空。他在心理上帮助我,培养我。而且我最初对哲学的了解也是从这本书里来的。”

  “不过最近我比较喜欢的是韩寒的《独唱团》。这是一本杂志,我特别喜欢里面小朋友写的一首诗,‘谁也没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算钱。’听说这是毛尖的儿子写的,特别有趣。我还很喜欢周云蓬的《绿皮火车》。听说他是个歌手。这本杂志让人了解到还有这么多人在用各种媒体写作。听说有不少年轻人在买这本杂志,这是很好的事。培养阅读习惯很好。”

  一般看书的人,总有一本书是踏破铁鞋才得来的。贾樟柯说他得来最不容易的书是加拿大评论家JAMS QUANDT写的《布列松》。“布列松是我很喜欢的导演。JAMS QUANDT是比较权威的研究布列松电影的专家,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这么一本关于布列松的书。这是本英文书,我每次出国都会在书店找它,但就是找不到。今年年初,我去多伦多电影节拿最佳导演奖,没想到给我颁奖的,就是JAMS QUANDT,后来他把这本书送给了我。”说到这里,贾樟柯得意地把这本书拿给记者看。

  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本来应该是摇笔杆子的人,当年影响他走上导演之路的,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其次对他影响最深的导演是侯孝贤,原来贾樟柯也想拍商业片,是侯孝贤《风柜来的人》影响了他,让他用电影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个体的生活。

  在贾樟柯办公室的两个书柜中,除了书,还摆满各种电影碟片。“这些电影都是我经常看的,有的看了很多遍。”他拉开书柜,记者看到里面都是一些电影大师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两部电影,一部是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这是一部默片,默片只用镜头来表达,这样更接近电影的本体。一旦电影中的人物开始说话了,就更多地依赖文学了。另外一部电影是费里尼的《道路》,喜欢它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的关系。一个流浪的艺人,小艺人那种漂泊的感觉……”说到这里,贾樟柯沉默了一下,再次把眼光投向窗外。记者联想起贾樟柯电影中的小人物,确实他们身上都有那种挥之不去的寂寞的漂泊感。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读书 b0012 最爱默片 还有挥之不去的漂泊感 2010-07-25 nw.D1000FFN_20100725_6-b0012 2 2010年07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