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6版:科教

文章导航

昨天,本报主办的第二届“科技新浙商”评选在北京启动

面向全国,搜索浙商新势力

欢迎海内外浙商回家乡创业

  本报特派记者 梁建伟 杨晓轩

  发自北京

  

  

  昨天上午,由本报联合浙江科技报、浙江在线、《浙商》杂志等多家媒体主办,央视财经频道特别支持的第二届“科技新浙商”评选活动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启动。

  与会的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表示,“科技新浙商”评选活动向社会释放出非常强烈的信号:“浙商未来对中国的贡献在哪里?是在科技转型。这一评选活动向社会释放了一个巨大的信号——技术创新。”

  此次评选,是主办单位继2009年成功评选首届10位“科技新浙商”后,再一次发力,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海选,目标是把新一代知识型、科技型、国际型的浙江商人推向全国。

  新浪、搜狐现场视频直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财经频道、北京电视台、京华时报、北京晚报、华夏时报、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商》等3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与会采访。

  第二届“科技新浙商”

  面向全国进行海选

  为什么第二届“科技新浙商”参评活动要推向全国?

  据主办单位负责人介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近几年来,一批科技型、知识型、国际化的浙商登上舞台。并且在浙江以外创业的浙商人数庞大,光北京的浙商就有50万之多。 

  第一届新浙商评选获得者、杭州汇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陈贵才在会上表示:浙江不缺乏创业者,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企业自觉意识很重要。

  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认为:“科技新浙商”内涵很深,他们在自己的行业里是确确实实的带头人,都是具有科技型、知识型、国际化眼光的浙商。同时,摆在我们其他浙江商人前面的则是一场考试,如同以前的进京赶考,不要被时代淘汰、不要被科技淘汰。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义乌商人、台州商人就走出浙江,所从事的行业涉及各项传统领域,时至今日,浙商经济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力量,浙商模式也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进入21世纪,浙江资本大量涌入加工型企业、制造业、资源产业,以及医药生物、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浙商30多年来在省外的创业也有了很强的自觉意识。

  因此,主办方向广大在外省创业的浙江企业家发出邀请——积极参与第二届评选活动,同时欢迎外地浙商回家乡创业。

  “科技新浙商”的评选,主办单位一直坚持民间性、公益性,在评选过程中不接受参评企业的赞助,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把最具代表性、成长性的科技型浙商领军人物,推向全国。

  浙江鼓励企业创新

  欢迎海内外浙商回家乡创业

  评选“科技新浙商”,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近些年,浙江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第二届“科技新浙商”面向全国评选,也向全国浙商传递浙江的优惠政策,欢迎他们回到浙江创业。在这一点上,杭州汇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贵才很有发言权。

  陈贵才说,他一直从事技术工作,目标是让动物药品更安全。这位曾经做过大学老师的浙商,目前有员工近400名,其中博士、硕士30多人。

  陈贵才说,浙江人天生是创业者,公务员下海根本不是新闻。“我经常到大学里讲课,希望大学生积累更多一些,这样创业成功的把握性就大一些。”

  “浙江非常鼓励创办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创新。”陈贵才说,浙江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在税收优惠上让利40亿元。“每次开会,浙江省科技厅的领导一再强调,不仅科技创新向企业倾斜,科技项目的评选也尽量向企业倾斜。”

  在陈贵才眼中,技术创新是浙商不断进步的推动力。“老一代草根浙商,如鲁冠球,原来做汽车配件,现在投资电动汽车,他是当之无愧的科技新浙商;宗庆后,他搞奶粉,从传统的食品饮料到中高端奶粉,让国外的奶粉厂为他打工,也是一种创新。”

  陈贵才说,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作为新一代浙商,“压力很大,要时时刻刻想着‘科技’。”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科教 c0006 面向全国,搜索浙商新势力 2010-07-28 nw.D1000FFN_20100728_2-c0006 2 2010年07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