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本地新闻·巡城

文章导航

台州篇

六张黑脸 组成一个扫“黑”组

  台州三门是个小县城。你若是土生土长当地人,出门转一圈,总会遇上熟人。

  对于三门公安局扫黑组组长王海松来说,这是好事——因为关系熟,破案线索多;也是麻烦——案子一有头绪,说情电话就来了。

  当地有个叫北塘的地方,是有名的造船基地。从2008年以来,一些人就瞄上了这些“肥肉”。他们对船厂施工进行阻挠、非法堵路,毁坏挖土机、铲车等,还多次采取电话、口头等方式直接威胁、强迫承包人,想从中强揽工程、强迫交易。

  王海松带领组里5名弟兄赶到拦路现场。一查,为首的一个姓姚,一个姓黄。其中一个算起来还能和王海松攀上亲戚。

  看到是王海松过来办案,这两伙人觉得有了“底气”:“海松,我们是亲戚啊!还有你,小杨,你老爹跟我们也是有交情的啊。”

  他们说的小杨,就是扫黑组的副组长杨照。

  这案子怎么办?一些百姓议论纷纷。“这些路霸和打黑队都是沾亲带故的,这事估计结不了啦。”

  王海松很直接说:“全跟我回去做调查!”

  扫黑组前脚刚进办公室,说情的人后脚就找上门来了。“有些朋友提着礼物,让我把这几个人都给放了。我的亲戚也给我打电话,还说如果不给这个面子,他就不认我这个家人。”

  这些话都被王海松他们一一“送”了回去:“要是办案要看情面的,那还怎么给百姓一个公道?”

  最终姚某、黄某等27人组成的农村恶势力团伙都被以“强迫交易罪”送上法庭,几个首恶都判了刑。

  为这事,王海松的一些亲戚起码半年没和他说一句话:“经常是每破一个案子,都会得罪几个亲戚朋友,会说我们扫黑组太‘黑’,脸黑的那个‘黑’,什么情面都不买。”王海松笑笑,“当年的包公不也黑脸吗,脸不黑办得好案子吗?”

  如今,他们六个人的扫黑组,成立三年多,已经抓了涉恶分子超过700人。

  本报通讯员 鲍国庆

  本报驻台州记者 陈栋

  有人说,生活在浙江的百姓是幸运的:现在不仅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平安的嘱托,更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平安的暖意。

  “平安浙江”建设6年以来,平安越来越融入每个角落,“平安市县”、“平安乡镇”、“平安村社”……,根据统计,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升至96.35%。

  最近,本报记者走进浙江各地,走到保护我们平安的这些卫士身边,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本地新闻·巡城 a0008 六张黑脸 组成一个扫“黑”组 2010-07-28 nw.D1000FFN_20100728_7-a0008 2 2010年07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