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2版:人文·文化

文章导航

在杭城的书店、电影院、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找寻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方向

文化热地里的文化消费调查

  编者按:常言说“好汉不赚六月钱”,进入炎炎夏日,不少行业进入淡季,文化产业是不是也同样呢?而反过来,问题也可以这样看:在这么热的天里产生的文化消费,是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给养呢?带着这个想法,记者近期走访了书店、影院、博物馆等杭州的文化热地,试图找出一个答案。 

  调查地:各大书店

  结论:充电和休闲

  炎热的天气中,来书店淘书的人还真不少。人流密集度丝毫不逊色于各大服装市场。记者随访了解到,到书店买书的人和看书的人各占一半。.现在的大书店还提供类似流动图书馆的功能,坐在书架过道上看书的人不在少数。

  记者上前采访了其中的几位。一对六岁双胞胎的母亲告诉记者,她本身没什么文化,只是她的女儿们想要买书看书。她说,为了小孩子她当然愿意付出一切。杭七中的吴姓同学是和他的家长来购买工具书的,消费目的极其明确。“孩子的老师发短信给我,说要买教科书”,吴同学的家长这样说。

  由于正值暑假,书店里中小学生比较多,而其中一大部分在看辅助课本的资料。高一学生小文说,“暑假这么长时间,在家玩电脑还不如补补课本上的知识。”而年纪较小的孩子,来书店看得较多的是些花花绿绿的课外书。当记者问他们为什么不看教科书时,孩子抬头看了眼记者说:“课本有什么好看的啊,我就喜欢看这个”。

  “免费”空调,也是吸引很多消费者来书店的原因。一位在翻看《曾国藩那些事儿》的在职中年男子告诉记者:他的家就在书店附近,天气比较热,离上班时间也还早,就先来书店翻一会书。另一位在附近时装市场做买卖的孕妇,到书店来找保健类的书看。“每天中午,我就把店铺交给别人帮忙看一下,自己来书店看会书,这里比较凉快。”她这样说。

  

  手记:不要小看这点空调

  记者认为,一个文化消费场所,应该打造一个让人愉悦的环境。这一点,可以从欧洲一个比一个富丽堂皇的音乐厅得到印证。所以,看了以上调查报告,就算你简单地认为,涌进书店的人只是为了享受这点免费的空调,也没关系。在炎炎夏日,人们进入这样一个凉爽、安静的场所,被书包围,与同样热爱书的人为伴,是一种享受。有时候,我们消费的就是这样一种享受。无非这次,这种享受是以文化的名义给我们带来的,这个名义,当然比别的名义更好。

  调查地:电影院和报刊亭

  结论:接触文化生活前线

  在报刊亭,记者了解到不少年轻人喜欢购买一些时尚杂志和报纸。记者随机在报刊亭采访了一名打扮时髦的年轻姑娘,姑娘说自己平时就喜欢看看《瑞丽》等一些衣着杂志,学学穿衣宝典。

  除了书店和书报亭,记者还来到了影院,采访了一些刚走出影院的观众。杭州的谢先生表示,自己平时的消遣就是看电影。根据记者观察,影院中较多的还是一些青年观众,老年人较少。现年六十岁的陈先生说,自己平时不怎么来电影院,但为了看最近新上映的《唐山大地震》,还是选择了和老伴一起前来观看。

  由于现在电影业的发达,不仅一些电影从真实地反映了现实,还有些电影加入了3D的行列,更是吸引了不少观众。于是,进入影院消费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更愿意走进影院感受电影带来的艺术文化气息。

  手记:拍电影、办报刊的要提高素养

  从票房奇迹到越来越多的县城影院,再到影视资本上市,电影如今之所以能形成巨大产业,是因为它引领了生活。我们从电影里了解到当今世界的文化潮流,比如近年来风起云涌的灾难片,告诉我们环保是潮流、末世情结是潮流。更别提冯氏电影,每年都会创造出潮流。

  而报刊杂志,因其滚动更新的频率快,天生就应该是反映、引领生活潮流的产品。

  重要的是,现在,我们调查的结果是,大众把去看电影或是买杂志报刊,当成了解潮流的一个路径。这样一个结论,不知道会不会让电影工作者、报刊杂志工作者有一种使命感:如果你不提高素养,如果你只是一个生活潮流的追随者而不是一个引领者,你就无法在这两个行业中立足。

  调查地:博物馆

  结论:外地游客很爱去

  博物馆,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场所,总是安静又庞然地座落在城市中,记录时间,供人观赏。大部分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去这些免费的文化场所的人会有多少?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记者在吴山广场上的杭州历史博物馆看到,偌大的展厅中,参观者并不是很多,显得十分肃静。一位博物馆的服务人员透露,每年的5月和10月以及节假日,参观者会比较多。现在正值暑假期间,来的人也不会少,主要是学生和陪小孩来的家长。

  果然,记者采访到了从深圳来杭州旅游的一家人,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很喜欢历史,于是就带着他到杭州历史博物馆来参观。母亲说,只要假期一有时间,他们就会带着孩子出来旅游,于是到每个地方的博物馆也成了必到之处。当然,家长也会有家长自己的需要,“我自己也很想来博物馆看看的。”孩子的父亲笑着说。

  一位从广西来杭州找工作的男青年来博物馆则想看看历史遗留走过的痕迹。“我对以前的青铜器和兵器很感兴趣”,他对记者说,“虽然可以在网上看图片,但总觉得缺乏了一种真实感,亲自来看看会比较有意思。”这位男青年到杭州已经有好几天了,并且还未找到工作。他说,等到有了工作,哪还有闲工夫来博物馆参观,“所以趁这几天赶紧参观。”

  还有一位来杭州探亲的老人,他的大女儿在美国工作。老人在美国也到过一些历史博物馆。而他认为自己更喜欢中国的历史博物馆,“咱们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甚至更远。”老人还说,杭州的历史博物馆不同于国内其他地方,因为杭州有更多的自然景观,“在博物馆中,我不仅可以看到从前的人文景观,还会有更多的自然风光等着我去发现。”

  手记:像做餐饮一样做博物馆

  不知道我们的博物馆有没有做过类似的调查,有没有得出与我们的调查类似的结论。“外地人为多”,应该是个新鲜的论断。杭州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所以杭州的博物馆和杭州的景点一样,也是一个窗口,重视省城的博物馆建设,是一件很关脸面的事情。

  如果我纯粹是一个高端艺术品的爱好者,也许我只需要去巴黎罗浮宫、纽约大都会这两个博物馆就够了。如今之所以还有这么多博物馆,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所以,对于我们的博物馆来说,不妨“本”一些——抓住杭州、浙江的地方特色,就像杭州的餐饮业一样,做得既精致,又有本地特色。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d0002 文化热地里的文化消费调查 2010-07-29 nw.D1000FFN_20100729_2-d0002 2 2010年07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