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决定投资,出生直奔上市
浙江华芯:一家“快”企业的诞生
本报记者 张妍婷
本报记者 张妍婷
杭州凤起路,同方大厦16楼,楼道从一头到另一头不过50米,朱志平炒豆子般急促的声音由远及近,人却久久未出现。中途被员工截下数次,最近他很忙。
穿着粉红色长T恤,牛仔中裤,打扮颇为欧式。注册资金1亿,一期投资达6亿的浙江华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和管理团队都是从美国来的。朱志平却没踏出过国门,10天决定,20天就完成公司注册。他还说:“我英语只会3句。”
“原本计划6月份就要出产品的,但国外进口设备得花3个月,要等10月份出产品了。”朱志平还嫌不够快,“明年销售5亿,后年10亿,到时候数字就很好看了。”
朱志平喜欢投资。
1988年,400元起家做服装,3年内资产增至上百万;1990年,朱志平踏入股市,10年,他的财富增至5亿;2001年,朱志平全身而退,进入地产,如今10年房产积累,“什么数字,你说说看。”他反问记者。
又一个十年,朱志平转型做高科技了。“这个高科技,就让懂的人去做。”
30%的股份和40%的利润分红让给管理层,企业一出生就以上市公司模板打造,上市目标时间2014年,国内创业版。“创业板的市盈率高,算40倍好了,高科技股成长性稳定,5亿股本金,就能扩大到200亿。”
这是朱志平给新公司——浙江华芯科技有限公司安排好的路径。
除了华芯,美国一家医学生物项目也被他纳入计划中,培育上市企业,从“培养皿”里开始。
“投资三五亿,大不了失败,就当房地产少赚点,虽然这些技术我不懂,但这么多优秀人才愿意放弃原本优厚的待遇来我这,我相信这个项目有前景。”
朱志平说,转型贵在果断,很多浙商思前想后,日里想到夜里,菩萨还在庙里,没有一个项目是万无一失的,风险和收益是并行的。贵在迅速,只要方向是对的,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2009年12月初,朱志平和有近30年交情的好友、供职于美国德州仪器的李伟博士聊起“芯片”。他几乎是第一次,耐住性子听对方滔滔不绝讲了10分钟,虽然似懂非懂,但已经领略到小小芯片的神奇力量。就在那一刻,朱志平做出决定:以最优厚的条件让这个科研项目在中国落地。
一说起芯片,朱志平就激动。
这个所谓产品国内唯一生产企业的华芯到底做啥?通俗点,就是制造芯片,减少国家传统电网在电力应用中的消耗量,包括让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能够实现储存。
朱志平给记者解释说,那其实就是一个“变频器”,现在变频空调基本普及了,变频空调能在指定温度下降低压缩机运转速度,而达到省电的目的。电动力设备中安装上了高效的功率半导体产品,就如同安装了一套高效的自动刹车装置,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应用这个电力电子模块以后,可以减少30%到40%能耗。”李伟博士介绍说,华芯研发的产品将填补国内光伏产业的一项空白,并打破欧美日的垄断。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节能减排和中国新能源经济发展意义很大,这个方向一定是对的。”朱志平说。
“这个产业还刚刚起步,生命周期也很长。”朱志平说,一期投6亿,最近几百美金的已经付出去了,进口设备正在从世界各地奔来的路上。10月份就能出产品,他们瞄准的是工业领域,如果在价格上也能通过低成本和规模经济合理定位,就能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新公司赶在2009年年末上马,就是为了赶上市时间。对朱志平来说,企业上市有年限要求,所以必须赶进2009年。曾研究了10年股市,朱志平一直有上市梦,两年前借壳ST科健以及若干年前收购天津“狗不理”未果。这一次,他是志在必得。
“房地产还是公司主业,我们需要主业赚来的钱去给未来的上市公司提供土壤肥料。”朱志平说,高科技的发展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他的定位很清晰,做国外成熟,国内没有的高科技产品。
名称:浙江华芯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人:朱志平
行业分类:高科技
朱志平是个急性子,难得耐心听上人家讲10分钟;听过后,落实也快。
跟李伟博士“来电”后,仅仅用了三个星期——2009年12月底,浙江华芯科技有限公司就注册成立。李伟任CEO,还带来另外4位博士,都是在美国发展的华裔。对方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朱志平也很客气:公司30%股份、40%的利润分红作为报酬。
由于华芯科技2009年才成立,所以能够公布的只有朱志平的大笔投入及盈利预期——
公司注册资金1亿,一期投资6亿;预计2011年销售5亿,2012年销售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