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关注“对不对”,而是要关注“好不好”
语文课要传递情感和审美
本报通讯员 刘粉莉 詹美燕 本报记者 沈蒙和
从“爱迪生到底有没有救妈妈”,到“鲁迅大撤退”,有关中小学语文教材“道德绑架”的质疑一直不绝与耳,课文的真实性与趣味性成了大众焦点。上周,2010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最草根的项目——下城区第三届“生态课堂节”在杭州长寿桥小学举行,专家与一线教师针对该话题得出了另一种结论:不要太关注“对不对”,而是要关注“好不好”,语文课一定要传递真情实感和审美的东西。
课本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在浙江省小学语文协会副会长赖正清看来,现在的语文教材,不能说“十全十美”,但至少是“十全九美”。他认为:“虽然语文教材存在一些不足,但绝对不至于像某些人讲得那样,存在‘道德绑架’。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兴趣——促进文本与儿童的视界融合。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研讨会上一位老师上了展示课《狼牙山五壮士》。“最后五位英雄的去向,课文里没有交代清楚,这几年来也常惹非议。” 赖正清说,“历史常识,对孩子来说是必须知道的,但青少年成长期也需要道德引导。《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如果单纯追求童趣,很容易把课上成‘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在教学中,不一定要求孩子们能理解帝国主义,但至少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朋友还有敌人。”
至于课文的真实性,赖正清表示,语文教师、教材编著者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科学史作者,无法一一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狼牙山五壮士》也好,《爱迪生救妈妈》也好,里面传达的感情是真实的,为的就是让儿童知道,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情感。
郁达夫当年也写不出课文
“语文教材的批判,不是新鲜事儿,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了。”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任为新也给记者上了一课,“民国的时候,有本语文教材的开篇是这样的:‘来来来,上学来;去去去,上学去。’当时社会上对这篇课文的批判很多,包括当时的许多作家。编辑就给郁达夫寄了稿费,请他新出一篇合适的课文。结果过了3个月,郁达夫把稿费寄回了编辑部,因为他写不出更好的课文。”
任为新认为,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教材只是辅助工具。“语文教材的精确性,并不是老师上课的重点。”他说,“我经常跟语文老师讲,语文不要太关注‘对不对’,而是要关注‘好不好’。情感、审美的东西,才是语文课上要传达给同学的东西。”
任为新希望更多的老师、学者能为编者提供更合适的课文:“提出问题是好事,但不能光有质疑,没有解决办法。”
新闻链接
作为西湖国际博览会注册项目,2010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文晖论坛)本周起全面展开,除了“生态课堂节”,还有5个项目会议将于周末集中亮相。
11月8日上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并将颁发首届亚太地区文晖教育创新奖。期间,“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高级专家会议”、“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研讨会”、“未来教育家成长研讨会”、“校本德育创新论坛”、“学前教育幼小衔接专题研讨会”等5项专题会议将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