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商人张新民 沉浮中关村10年
到北京寻找高科技企业,不能不到中关村,那里云集着1.6万家科技企业,高耸的大楼中,不乏百度、联想、华为、步步高这样名声赫赫的大公司,同样也有众多尚不为人知,正努力追随前辈足迹发展的中小企业。在这里,每个月都有上千家公司揣着美好的梦想注册成立,同样也有上千家的公司面临倒闭或转型。
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有限公司,在中关村算不上声名显赫,恐怕大众知晓度寥寥。公司董事长张新民就是我们此次的寻访对象——一位在北京创业的台州商人。
在中关村沉浮10年,在张新民回想起来仿佛只是一瞬,“这里每天都有人冒出来,每天有人落寞离开。对我来说,能一直坚守在这里,做自己的产品,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孤身研发忘记吃饭
张新民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分析仪器厂工作。这段工作经历,让张新民看到科学检测仪器在未来的成长空间。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国防……几乎每个领域,都有科学检测仪器的应用,但是在中国科学仪器市场中,国外企业占了90%以上的份额。张新民对记者感慨:“就拿猪肉来说吧,国内每7000吨才测一个样,抽样概率低就是因为检测仪器太少了。”
抱着这样的信念,2001年,张新民放弃了国企中层管理岗位和一份当时并不低的薪水,毅然下海。张新民的爱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丈夫创业之初的艰辛:“那时候我中午做好饭,放在那里,结果一直到晚上下班回家,发现锅里的饭一点没动,问他,这时候他才想起来自己忙着写程序,竟然连饭都忘记吃了。”
靠小而灵活和大公司PK
当时,整个检测仪器市场,几乎都被国外企业垄断,“像我们这样刚起步的小公司,要和那些大公司去比技术比精度,肯定有难度,创业之初我们就曾因为想要去和大公司硬掰手腕,吃了亏。”经历了无数次碰壁后,张新民决定转型,走一条不同于市场主流检测仪器的差异化竞争之路。大公司生产的检测仪器,精度很高,但大多体积庞大,不易携带,耗费的测量时间也长。张新民决定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简单、轻便、快速,价格实惠、适合基层的测量仪器。
张新民向记者描述:“试想我们的检验人员走进菜场,直接在现场检测农产品,现场得出结论,消费者不是可以放心了吗?”
做一家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
确立了正确方向后,公司的销售立即有了突破性的增长,公司的业绩几乎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但张新民依旧把自己的企业定位于刚起步的中小企业,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前10年我们公司是在卖产品,今后10年,我希望将公司打造成为一家能够提供检测仪器解决方案的企业。当然,这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科研的投入。”
本报记者 袁春宇 发自北京
本报通讯员 吴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