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制度”,令人忧
都说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但我们在编发这期《地产》的多篇稿件时,看到的都是“人是活的,制度更是活的。”
以《楼市集体捂盘》这篇报道来说,从2006年开始,我们对楼市的捂盘现象进行过多次报道,但始终解决不了捂盘问题。不过那时,政府部门还会拿一两个楼盘“限令开盘”来开刀,现在,连这个都省了,问问开发商就得了。
《外地人限贷,擦边球开打》,说的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你要社保证明我就帮你做社保证明,反正横竖都能过关就得了。《又见产权证难产》,暴露的又是一个老问题,大凡办不出产权证的,多是因为土地出了问题,像西港新界,明明一开始出让的时候看似是不能分割销售的,至于后来怎么会争取到了分割出售,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曲折。
也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候。就拿这拼合户型来说,当初开发商也是好不容易想出这个招来对付90/70,而且还顺利地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配合审批,没想到,限购了,房子卖不了了。
不过,千万别以为开发商着急了,有开发商早发话了:“这限购政策说不定到明年就取消了,到时候,房价一涨,我们这批留下来的房子还可能更赚钱。”
想起前日,和一远赴美国15年的同学聚会,某美女说:昨日凌晨两点才回家,老板生日,大家陪他吃饭K歌去了。这美国同学就睁大了眼不解:老板生日和你有什么关系?老板干嘛不回家?大家笑了,笑她真的变老美了,笑她真的不了解国情。
我们的国情,除了这个“陪老板吃饭K歌”,在今天的房地产管理上,一定程度上就是今日有今日的说法,明日有明日的规则,规则可依亦不可依,连这个市场上最得益的开发商都痛恨地说:政策一天三变,我们也只能顺势而为。
也许就是这顺势而为,才有那么多活的制度吧。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