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好树 发本“光荣证” 还会奖你钱
临安10户林农 获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证”
本报讯 日前,临安市青山湖街道研口村的村民张良华,顺利拿到了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颁发的“林业碳汇证”,成为我国首批拿到林业碳汇证的林农。在临安,与张良华一起拿到林业碳汇证的共有10户林农。
首批“林业碳汇证”出自临安
今年46岁的张良华自己办了一家木材加工厂,前几年陆续承包了不少山林,主要栽种杉木。不过,杉木从栽种到长大至少要5年以上时间,成材则要20年以上。
两年前,他开始在自己承包的位于大湾的杉木林里套种毛竹。“估计3年以后就能出笋。我每亩种了45株毛竹。”张良华说。他在这里承包的山林共有308亩,保守估计,3年后每亩可增加500元的收入。
前段时间,他从林业局得知临安市准备搞林业碳汇证试点的消息,便向临安市林业局提出了申请。“听说毛竹可以比其它树种更快地吸收二氧化碳,不破坏环境,又对我有经济效益,再好不过了。”
在张良华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10月27日颁发的这张“林业碳汇证”,在碳汇状况登记表上,记载着这片308亩山林的初始碳储量——也就是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20.27吨。下面“碳汇量更新”一栏则是空白。“每隔几年时间,我们会对这片山林的碳汇量进行检测,如果碳汇量提高了,减去其中自然增长的碳汇量,就是林农通过经营管理增加的碳汇量,这部分增加的碳汇量今后就可以交易。”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实验室的周宇峰老师介绍说。
今年上半年,临安市林业局专门给张良华等几位山林承包大户搞了个山林经营方案。张良华也准备按照这套方案加强对山林的经营管理,争取经济效益和碳汇双丰收。
林农的林业碳汇量怎么算
那么,张良华承包的308亩山林,吸收二氧化碳420.27吨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今后增加的碳汇怎样上市交易?
目前,我国国内还没有形成碳交易市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碳汇的统一计量与系统监测。今年6月份,经国家林业局认定,浙江农林大学成为首批获得《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资格证书》的单位之一,而且是竹林碳汇研究方面的权威,竹林的碳汇标准就是由他们制订的。
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介绍说,一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建成全国首个毛竹碳汇林,并开始对竹林碳汇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去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分别与安吉、临安开展合作,建设毛竹林、雷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全自动、全天候采集竹林不同冠层的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以此观测、记录毛竹林、雷竹林的固碳功能。
浙江农林大学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实验室,通过先进的模型除了对林木的碳汇量进行计算外,还要对土壤的碳汇量和碳汇能力进行计算。“像树木、毛竹的碳汇量,必须扣除今后汽车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水土流失造成的碳汇损失。毛竹被砍伐后,如果做成竹制品,碳还是被保存了下来,同样可延缓碳排放的速度。”周宇峰老师说。两座竹林碳汇通量塔的建成,则将为今后竹林碳汇交易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撑。张良华承包的山林,其碳储量就是农林大学的专家根据监测数据计算出来的。
在目前国内尚未启动碳市场的情况下,拟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出资购买试点农户的林业碳汇。也就是说,张良华承包的山林,通过经营管理增加的碳汇量部分,将由该基金会出资购买。
碳汇市场前景有多大
“这段时间,许多林农都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林业碳汇证怎么办,要求办理碳汇证。”临安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目前,我省的森林覆盖率达60.58%,居全国前列,但树种较差,森林蓄积率不高。以临安为例,全市乔木林分面积272.9万亩,蓄积1020.7万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率仅4.01立方米/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3%,世界平均水平的43%。这表明我省的森林在提高林木蓄积率、增加碳汇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要提高我省森林的碳汇能力,除了通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组织购买的示范效应,成熟的碳汇交易市场必不可少。而要形成成熟的碳汇交易市场,除了有权威、科学的计量和监测手段,还需要通过严格的法规和检查等手段,提高国内企业排放成本。企业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越高,一方面会促使企业提高环保水平减少排放,另一方面会促使企业主动向林农购买碳汇指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本报通讯员 张健康
本报记者 王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