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破产”,一场“公众的蒙面狂欢”
沈略
绿城“被破产”的传闻,我是第一时间从新浪微博上获知的。作为绿城的资深业主,当时的心情,真的是非常“纠结”。2000年,我在杭州城西买下了一套绿城的房子,十年间资产增值10倍以上,对小区环境、物业管理、绿城的品牌效应,我一直引以为傲。可是,一段时间来,绿城风波不断,从“收购门”、“调查门”、“退市门”,到这次又遭遇了第四重门——“破产门”,绿城究竟怎么啦?出于对绿城品牌的热爱,出于对资产贬值的忧虑,我开始四处打探,努力“证伪”。
第二天一早,宋卫平先生用千字长文,回应了“破产”传闻:绿城目前一切尚好。绿城面临的问题,是其他房企同样面临着的问题。我不懂经济学,更不是房地产专家,我只凭个人的直觉,得出一个让我欣慰的结论:无论是从绿城集团的“体量”、产品品质,还是民间口碑、品牌价值,绿城“被破产”只不过是又一个房地“惨”和开发“伤”的故事。
回过头来想一想,绿城“被破产”传闻,最初由微博引发,传统媒体接着跟进,随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最终形成大规模舆论风潮,恰恰正是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背后折射出来的大众心态,是耐人寻味的。
在“自媒体”时代,你只要手上有一台智能终端(手机、Ipad等),借助2G或3G的通信网络,再加上Internet这个发布平台,每一位公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就是指这种状况。但是,无论“草根记者”也罢,“全民记者”也罢,他们与真正的职业记者群体,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具体地说,一是信源芜杂,真假莫辨;二是求证通道不畅,求证手段不规范,求证技巧拙劣;三是没有“把关”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对缺失。
微博上网民的狂热“围观”,更是一大奇观。有研究证实,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导致网民的道德感和自我约束力降低,跟风、盲从,缺乏自主判断,甚至主动放弃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权力。集体无意识,是网络时代的特定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绿城堪称浙江省乃至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风向标。其产品的优质,让人觊觎;价格的昂贵,又让人却步。由此,有关绿城的负面信息在网络上一露头,一场“公众的蒙面狂欢”便上演了。有人是幸灾乐祸,有人是隔岸观火,有人是酸葡萄心理,也有人觉得入手绿城房产的机会来了。比如,有些网民表示:“如果绿城的房子也能血拼……你懂的……”,形象地表达了对绿城产品既爱又“恨”的心理。
这是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每一种话语方式,都有其存在的正当性。网络是开放的,微博是喧嚣的,而我觉得传统媒体必须是理性的,有义务、有责任做好广大公众的“信息管家”,厘清事实,逼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