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方式
能给他们
最适当的帮助
老吴在这个冬天来临之前,悄悄离开了人世。
不知怎么的,老吴让我想起了犀利哥。2010年,宁波街头惊鸿一瞥,犀利哥成为史上最著名的流浪汉。
他在网络走红后得到多方援助,回了家。
但是,对待像犀利哥这样的流浪汉,是不是有更好、更为常态、更加给予个人尊严的救助方式?
美国有个50岁的华裔女子,24年来,日复一日地照顾流浪汉,从最初的4个人到如今的500个人。她每天给500人做饭,帮他们建澡堂,为死去的人送葬。她说做这些,都是因为自己童年有流浪的经历,饱尝饥饿的滋味。由此,她获得奥巴马颁发的“总统公民奖章”。
英国没有专门收容流浪者的部门,而是将他们同难民等共同划归无家可归者群体。政府给流浪者建立个人档案,会给他们提供3个月的免费食宿,如果他们愿意,政府还将给他们做担保,为他们找工作。可是很多流浪者并不领情,觉得每天只要能讨到二三十英镑,会比上班族更幸福和自由。
加拿大许多超市里的“食物银行”,街头巷尾的“庇护旅馆”,以及为慈善设施默默工作的义工们,都是街头常见的景致。
巴西有句口号是“不要给小钱,给他们做人的权利和机会”。
流浪汉,有的是困苦,有的是主动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每年天一冷,我们也看到政府部门在行动,给流浪汉们送温暖,给他们送衣服,送食物。
可是对于他们,这样的方式显然还不够。
也许,他们需要的是更加静悄悄、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帮助。
而除了更加完善到位的社会救助体系,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普通人以一颗平等、体贴的心,以这些流浪汉们更易接受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肖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