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4版:重点报道

王国维、章太炎、张宗祥、徐悲鸿、陈望道

他的师友,尽是大儒

  姜亮夫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一张毕业证书,足以让百年后的学者无限景仰。因为,“导师”一栏里的五个名字闪耀得让人腿软——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

  这,仅仅是他在清华大学接触的大儒。

  如果把龚向农、林山腴、廖季平、章太炎、张宗祥、陈望道这些大师的名字一一列出,我们发现,这是一张“中国文化名流榜”。

  为了梳理姜亮夫和大师的交往故事,记者采访了姜亮夫的女儿姜昆武。当一大串让人听了想起立的名字从姜昆武嘴里蹦出来时,她却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脸拉家常的轻松。

  在《姜亮夫全集》的后记中,姜昆武用了一个颇为老掉牙的词概括二十世纪一众学者大师的共同特质:学贯中西。也许,在今天,这四个字被太多招摇的噱头、甚或反讽的意味卸去了庄严性,然而姜亮夫那一代的文人却名副其实地配得起它的分量。

王国维投湖,让姜亮夫投身楚辞学

  百年前的大儒们,带学生不像今天的教授学者,“身后拖着几十个硕士博士,学生做论文的时候可能还不认识。”姜昆武说,“那时候清华学园里,王国维、陈寅恪他们不但会一对一,而且让我父亲深切感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承精神。”

  一段父亲与王国维的故事,姜昆武笑称几乎听到耳朵起茧。有一次,姜亮夫为学刊封面填了词,去先生家请教。王国维看了词后说:“你过去想做诗人,你这个人理性东西多,感情少,词是复杂感情的产物。”说完就开始改,一改就改了两个小时。而姜亮夫在一边顺手翻书看,就看到德文版的《资本论》,书中还用好几色打了记号,心下大为佩服。

  改完词后,王国维嘱咐家人点了灯笼,和他一起送姜亮夫走过大礼堂后面的流水桥,直到姜亮夫过了桥他还不忘嘱咐:“你眼睛太坏,过了小桥,路便好走了。”

  这句话让姜亮夫感动得几乎落泪。而因为王国维评价他的诗作“理性多,感情少”,姜亮夫后来烧了自己创作的诗词,专心学术研究。“今天看我父亲的诗作已经很不错,烧了未免可惜。”姜昆武笑道,“但一眼看穿学生的天赋,并给他们确定研究的方向,这就是导师的水准和职责。”

  1927年,李大钊遇害,政治局势日渐紧张,作为清朝末代皇帝老师的王国维终日忧心忡忡。姜亮夫最后一次见王国维时,恩师对他说:“亮夫!我总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不料第二天,一代大师就投湖自尽,遗书上写道:“……五十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蹈湖之死给我父亲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他投身楚辞学的研究。”姜昆武说,“联想到屈原投汨罗江之举,父亲决心校注屈原赋,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1932年,《屈原赋校注》初稿完成,在经历了此后一连串的战乱和动荡,直到20多年后的1957年,这部著作终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徐悲鸿丢失爱画,姜亮夫帮他寻找

  在姜亮夫的女婿徐汉树编写的《学林留声录》里,有这么一张老照片:姜亮夫坐在书房中静思,身后一幅大字,上书:“造物无穷已,江湖思渺茫”。“已”字的一笔竖弯钩拖得长长,宛如奔腾的烈马身后扬起的尘烟。

  这是徐悲鸿的字。

  姜昆武说:“在昆明的时候,徐悲鸿赠予父亲字画。很可惜,一幅《双骏图》从体育场路搬到杭大新村的时候丢失了。”

  上世纪40年代,姜亮夫和徐悲鸿都在昆明,又都留学过法国。二人每次讨论到众多国粹文物流落国外,就一起愤愤不平。

  徐悲鸿曾在香港花重金购得一幅国宝:《八十七神仙图》,他认定此画“非唐人不能为”,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徐悲鸿邀请了几个至友一起鉴赏此图,姜亮夫也在其中,但行列中却混入了两个不良少年。没过多久,这幅图就丢失了,徐悲鸿狂奔到姜亮夫面前大哭:“悲鸿生命休矣!”

  当时姜亮夫通过军政界的关系追查到这幅画的下落,徐悲鸿再次花重金赎回了这张他视为生命的画作。

  徐悲鸿逝世后,姜亮夫曾写文《悲鸿二三事》,怀念至友,赞其“非仅为一艺人,且爱国、爱人民之忱一生不二,其画面、其为人皆足以说明此一情景。”


钱江晚报 重点报道 c0004 他的师友,尽是大儒 2012-05-13 2439767 2 2012年05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