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4版:重点报道

一张“中国文化名流榜”

  人以群分。如果把姜亮夫的师友列表拉出来,大概就是一张“中国文化名流榜”。

  其中,在清华园里的学习让姜亮夫受益终生,每个导师的博学和精深都让他震惊。

  王国维讲《说文》,用的材料是甲骨文、金文;陈寅恪上课的时候随时引用英文、法文、日文,甚至印度文、巴利文,让姜亮夫深感自己外文根基的浅薄,后来去法国留学弥补缺憾;赵元任的声韵学,把印度、欧罗巴语系发音方法运用到汉语中,给姜亮夫很大启发,日后成为他自己一生学问基础的关键之一。

  他的“师傅”远不止这些。早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时,姜亮夫就受过龚向农、林山腴、廖季平等名儒的教导;在离开清华之后,他还成为章太炎的入室弟子;后来在浙江,又遇到了张宗祥,张宗祥甚至为姜亮夫开药调理他的病体。

  “有时,人们会问我,你父亲真的结识了这么多名家?”姜昆武笑道,“我想,人们未免想得太复杂。几十年前的中国,文人们几乎全都互相认识。”

  那时候的文人,白天在大学教书,晚上会去戏院看戏。姜亮夫在开封的时候,身边的“戏友”是吴晗。姜昆武小时候,被妈妈带去上海的戏院看戏,邻座都是俄国文学权威叶水夫夫妇。看完戏相互讨论,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

  陈望道研究修辞学,来杭州一定会找姜亮夫切磋。曾任敦煌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新中国成立前未曾与姜亮夫谋面,直到上世纪90年代赶到杭州,与他在西子湖畔一见如故。而当徐汉树整理岳父资料的时候,赫然发现1944年常书鸿聘请姜亮夫的一纸聘书,原来两个敦煌学家在40多年前就有“神交”。

  “更多的是工作上的交流需要。”姜昆武说,“王元化做《大百科全书》,常常带了助手到我家里,我和我父亲一起和他们打框架,然后我做饭招待他们。”

  而在动荡的年代,忧国忧民的学者们聚在一起,还往往生出“革命的友谊”。

  在云南大学工作期间,姜亮夫兼任《民主周刊》编辑,社长就是闻一多。杂志的成员常常聚在李公朴家,“一起做事,一起喝酒”,当然也一起纵论时局。然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被害。紧接着7月15日,在声讨国民党的大会上,上台演讲的闻一多也被害,而原本要第二个演讲的姜亮夫,却因为女儿突然发高烧,送往医院,由此逃过一劫。 本报记者 郑琳


钱江晚报 重点报道 c0004 一张“中国文化名流榜” 2012-05-13 钱江晚报2012-05-1300020 2 2012年05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