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3版:读书

用血肉之躯换取镜头

  对魏德圣来说,拍摄《赛德克·巴莱》,最让他欣慰的,是“看到一种古老而美好的精神重新出现了。”

  在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的时代里,台湾电影辉煌过。魏德圣作为杨德昌的徒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末端,“我亲眼见过这种精神,可是中间断了好久好久,我一度以为这种东西已经不存在了。”

  在魏德圣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他刚刚入行的时候,年轻人来到电影圈的动机还单纯得可爱,“仅仅是为了把电影拍好,而不为其他。很少人会问一个月的薪水有多少,很多人像跳火坑一样,不怕被烫伤。”回忆起这样的年代,魏德圣的声音顿时有了笑意。

  杨德昌的严酷也让他难忘,“他的要求总是很高,什么都要配合他。连红绿灯也要配合他,地铁出站时间也要配合他,他对时间和一切都要精确掌控。”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台湾的电影人陷入浮躁的自我否定和争论,接着,电影市场就遭受好莱坞的入侵。“一下子就垮了,一垮就是二十年。”

  “其实,这样的情况和现在的大陆很像。”魏德圣说,“大家始终在吵,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争,这时候,好莱坞大举入侵,市场被拿走了。你知道吗?这就像是电影界的‘以蕃制蕃’。”

  “有时候,我也想跟大陆的电影人做这样的沟通,不过始终没有机会解释清楚。”

  现在,魏德圣用一部史诗电影做了解释。而在此之前,无论是他自己的《海角七号》,还是钮承泽的《艋舺》,或者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台湾电影人似乎在集体爆发,“用一种破釜沉舟的方式硬干出来。”

  “有人说,再也不会这样子拍电影。这样的奇迹只能在台湾发生。”魏德圣把这样的奇迹归结为“一种精神”,“就像是绝地逢生,烂水沟里,走投无路时开出一朵花来。正如我们拍摄《赛》时,台湾电影处于一种被瞧不起的卑微角色,而我们在没有预算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换取一个一个镜头。”


钱江晚报 读书 c0003 用血肉之躯换取镜头 2012-05-27 钱江晚报2012-05-2700019 2 2012年05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