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8版:全民阅读

“诗化戏曲”
还有戏吗

本报记者对话
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

  在很长一段时间,杨小青导演的“诗化戏曲”,主宰了浙江戏曲舞台很长一段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诗化戏曲”?在众多话剧导演介入戏曲舞台时,我们还需不需要杨小青这样的导演?

  为此,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傅谨。

  记者:杨小青的导演美学是在中国“诗性文化”指导下,以“意境营造”为主要手法,以“美”的传达与实现为诉求目标的一种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进行有机融合的极富个性魅力的导演美学。现在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诗化戏曲”?

  傅谨:诗性的戏曲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创造,它不仅是我们极具民族性的文化积累和遗产,更是当代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年来的数十部作品里,杨小青始终将细腻动人的情感关系和清新亮丽的色彩呈现作为主轴,强调音乐好听、服装好看、灯光协调、妆扮柔美。或许这种艺术取向并不为那些崇尚后现代艺术的人所认同,但是其价值却得到了时代与社会公众的充分认可,并且还会在未来数十年里,继续赢得观众与市场。

  记者:在话剧导演的不断介入下,传统戏曲之诗化特质被大量抛弃,渐行渐远。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杨小青这样的导演?

  傅谨:话剧导演执导戏曲时,往往以“注重刻画人物”为借口,掩饰对戏曲舞台表演手段的无知;由于他们并不掌握戏曲的特殊表现语汇,就只能依照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的人物的观察结果,直接地、表面化和图解地表现戏剧人物。

  戏曲舞台表演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它所特有的欣赏价值也就在这里。这就是以杨小青为代表的戏曲演员出身的导演的优势,因为他们从小接受了完整而严格的戏曲舞台表演训练,因而十分清楚戏曲的舞台艺术规律。

  记者:在这个时代,就连杨小青导演也不得不面对戏曲观众流失的局面。

  傅谨:对,杨小青是在和普通的戏曲观众的互动中成长起来的导演,她和那些疏离剧场的学院派有质的区别。但是,她也面临着市场萎缩与观众流失的挑战。

  近年里各地许多剧团聘请杨小青执导新剧目。坦率地说,很多人请杨小青,不是因为她对市场的敏感与紧贴观众趣味的才华,而是由于她执导的剧目获奖概率高。现行的僵化体制造成的只求获奖、不管市场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导演的创造性,破坏了戏曲的自然生态,这可能是像杨小青这样熟知市场脉搏的导演最大的无奈。

  记者:大家普遍认为古老戏曲要有前途,要用现代手段加以改造,以贴近今天人们的审美。你对此怎么看?

  傅谨:很多人说到戏曲“现代化”时,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成声光电影之类舞台技术手段的运用,这是对“现代”这个词极大的误解。因为,适度地发掘与表现现代人的关切,寻找现实题材等等,都是必要的。

  在戏曲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夸大了科技手段的作用,更忘记了艺术自身的魅力来自哪里。戏曲表演要靠演员的唱念做打感动人,没有好的导演和演员,再具“现代意识”的戏也不可能打动人。 本报记者 南芳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 c0008 “诗化戏曲”
还有戏吗
2012-09-02 钱江晚报2012-09-0200021 2 2012年09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