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技艺 顶上功夫
汪文洪和他弄堂里的人气理发店
向东
向东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是对理发行业的描写,更是对桐庐春江路的“剃头刀”汪文洪扬名于世的注解。
他曾获“台湾-杭州两地城市美容美发职工技艺邀请赛”金奖、“第三十三届亚洲发型化妆比赛”第四名等诸多荣誉,并且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全国技术能手”,现在的他还是浙江省美容美发协会理事。
23年的技术,只为老街坊
一门技术、一个行业要想成功,不单要倚靠技术的因素,他们的服务理念、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更铸成了其行业文化的灵魂。70后的汪文洪,是弄堂里的“剃头刀”。
汪文洪,1971年生,就是这家理发店老板,虽然年纪不算大,17岁初中毕业打过工,后来拜师学艺到自己自立门户开美发店店,已经做了近23年的理发师。
汪文洪话不多,总是脸带笑容。他很与时俱进,尤其对于研究发型,显得耐心又细致,先后在上海、香港等知名理发店学过手艺,在休息时间还会跟当年一起学艺的师妹(现在的妻子)切磋,他说:“有的人手艺很好,可惜转行了,说我们这行太苦了。”在汪文洪收藏的理发册里,不乏韩流等最新流行的发型。
汪文洪说自己身体还不错,他理发全程都是站着的,而且还有一个原则是,只要有顾客候着,他就不停手,来做头发的顾客说:“只要有顾客,他常常忙得饭也吃不上。”
如今,汪文洪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夫妻俩都因为师出同门,有空在一起交流理发技艺有共同的语言,夫妻俩特别注意发型的创意,根据不同客人的脸型、头型和发质,为客人设计发型,这为他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客人,尤其是老街坊们,提起汪师傅都竖起大拇指。
就这样,汪文洪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理发师变成了现在的浙江省美容美发协会理事。而他弄堂里的美发店的人气也越来越旺。
先到先理发 一视同仁不特殊
现在的理发店,理发师往往分三六九等,理发师会怂恿顾客办会员卡,推荐洗发水、做烫染,整个一推销员。这在汪师傅的店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虽然提前三天预约,但当笔者和朋友踏入这家理发店时,发现已被两位客人“占”了座位。据了解,小店基本上还是遵循“先到先理发”的原则。“我们已经习惯了,有时候人实在多就索性到江边逛一圈。” 准备来洗头的章女士告诉笔者。章女士表示,几年前因为房子买在江南,到这里来洗头理发要换乘两趟公交车。“一开始在新家附近也剪过发,找的还是家很有名气的发廊,我分别剪过80元/次和120元/次,但还是找不回以前的感觉,所以宁可坐两趟公交车来汪师傅的店里剪。”她说。
其实,早在十年前,有人给汪师傅出主意,说从剪发中派生出一类“精修”,可以让价格上浮一倍。“我当场就发火了,在我手里出来的活,不管是大老板还是打工仔,没一个含糊的!”汪师傅说,自己理发、烫发讲究一视同仁,没有那些花花心思。
没有打过任何广告,没有任何豪华装修(除了必须的例外),没有所谓的“精剪精修”的噱头,没有会员卡,不推销任何护发产品……这就是汪师傅的理发店。
不记店名只记汪师傅
一位从城市花园赶过来的高阿姨,她指着头顶红色、绿色的塑料发卷说:“我是来盘发的,现在很多店已经没有这种工具了,就做不出我要的效果。” 隔壁邮局的投递员小程来自外地,今年30岁,他工作间隙喜欢来店里跟大家聊聊天,听听城市的生活故事,小程告诉我们:“在这里剪发跟外面连锁店几百块有多少讲究的头其实没有什么差别,甚至更好——我先带我老婆过来,后来有了宝宝,来剪头发也很放心,师傅只收15块钱,外面起码30块。”老客们一致表示:理发店装修环境再好技术不行也没用,手艺活还是要经过时间考验的,汪师傅理发价廉物美,真叫一个赞。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若有人向老客打听:“你的头发很有型哪里剪的? ”十有八九,老客们会记不起来店名,只能告诉对方线路该怎么怎么走。原来,汪师傅的店为从外观上看真的是平平无奇,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店堂仅容纳了八个理发座位,且店里没有豪华装修,唯一的“识别度”估计就是我们的汪师傅了。
笔者与汪师傅和老客们聊天过程中,惊奇地发现汪师傅掏出了旧式的无声吹风机给高阿姨做定型,银色的金属机身,一看就是“老货”,没多久,一个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风靡上海滩的“菊花头”新鲜出炉了。
引领时尚的弄堂美发师
“美发行业是个站在时尚前沿,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意的行业。”在这个行业打拼了23年的汪文洪,他的人气弄堂理美发店,汪文洪觉得离不开他的顺应朝流的时尚追求。
为了证明自己的技艺在不断提升,且经过23年仍紧跟时尚潮流,没有落伍,他和妻子参加了许许多多各个层面的大型美容美发赛事,且成绩斐然。
谈到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那份荣誉,汪文洪是一脸的兴奋。“彼年6月去香港比赛,我的比赛项目是男子发型设计,与大自然相结合,还要体现新、奇、特。当时我想到的是把发型设计成叶子的形状,用上我自己研究的创意双色漂染技术,使发色由蓝色向白色渐变,给人亲近自然的感觉。”汪文洪是兴致勃勃地和我聊起设计获奖发型的创意过程。“在正式比赛前一天晚上,他整整一夜没睡,不断改进发型,一天中这个发型差不多练了三四十次。”
每次参赛每次获奖,汪文洪没有因此而“身价大涨”,他还是那个“蜗居”在弄堂美发店的小老板,每天仍为客人理发,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很少想到,就这样一家弄堂小美发店的美发师竟然是个享受国家津贴的“全国技术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