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科教·生命

2013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昨在杭开幕,华师大教授语出惊人——

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取决于今天班上的“差生”

  “关注班上的‘差生’很重要,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好不好,就取决于这些‘差生’。”

  昨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领导研究中心主任戚业国,在2013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上语出惊人。

  本届论坛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教育局、上城区人民政府承办。戚业国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与学校战略规划》的报告,他认为,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适应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但在“创新年代”必须做出改变。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学校的规划与发展”。教育界的名专家、名校长济济一堂,围绕上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项目《基于学生的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实践研究》,进行广泛的研讨。目前择校问题、乱收费的问题、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等,都困扰着学校办学。

  中国基础教育该怎么转型,往哪里转?学校如何去适应这种转型,并如何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请听听大学的教授、中学的校长们怎么说?

世界到了创新年代,中国教育怎么变

精英人才多学一点,普通人才少学一点

  戚业国说,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明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今天的教育就失去了判断的方向。

  “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不好,不同人有不同的标准,我认为,评价一个教育体现最为重要的准则,应该是这样的:教育体系是否有效服务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戚业国说,如果按照这一个准则,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而且是相当成功的。

  “为什么这么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是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恰恰适应了流水线生产,适应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反向设想,如果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是质疑的,都是批判的,都是不服从的,不守纪律的,那么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在中国兴起来吗?”

  “很多人用没有诺贝尔奖来指责教育,有没有诺贝尔奖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好和不好了吗?两者有什么关系?其实诺贝尔奖背后是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未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的推进,达到世界前沿,我们偶尔冒出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

  戚业国说,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表现出两个相反的趋势:一方面创造和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准备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另一个趋势是,使用和应用变得越来越便利、简单、自动化,作为使用者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越来越少、越来越低,而不是越来越多。

  “由于创新前沿不断推进,一个学子走到创新的前沿,道路越来越漫长,需要背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越聚越多,学习的负担、压力必将变大。所以,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学生,就应该多学一点,而普通大众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变小了,变少了,可以少学一点。”

  ”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吸引中国制造中无疑是成功的,但今天社会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开始走到中国创造,站在中国创造的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问题重重的,我们的基础教育是非改不可的。”

选择性不足,成中国基础教育的软肋

英才教育不足,普及教育质量过剩

  戚业国说,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选择性不足,第二是不关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教育有些荒唐,进到学校门口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离开学校门口的孩子,也都奔赴各个岗位、各个行业。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考卷,甚至连校服都统一了。我们试图用标准的模子去教育差异化的材料,这现实吗?”

  “中国基础教育的选择性不足,导致英才教育的质量严重不足,普及教育的质量明显过剩。比如减负,如果不加区分,也是误国误民的,如果精英教育不强化学习的量,中国未来的希望在哪里?我们用那些可能终身没用的知识来折磨孩子,除了证明孩子学不会之外,还有什么意义?我们让一般的孩子学那么多知识干什么?”

  “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不关心学习的生活意义,只在乎考多少分,不在乎考了什么,只在乎考了第几名,不在乎学习知识有什么用,对教育来讲,过剩的质量是以消耗孩子时间、精力、生命为代价的,这样的质量的过剩,一定会带来另一面的质量的不足。这边不该学的学了,一定会导致该学的没有学。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

初中是基础教育关键期,学生身心发展是关键

未来生活质量好不好,取决于班上的“差生”

  戚业国指出了当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高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他更关注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发展,“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学段,身心发展是关键。”

  戚业国说,很多学校强调有“差生”,“差生”拖了学校的后腿,甚至有些学校对“差生”不好。“我经常跟校长们说,其实当你退休的时候,关涉到你的生活质量的,恰恰就是你今天班上的‘差生’,未来卖菜给你的是谁,未来给你收电费的是谁,未来给你开出租车的是谁,这些未来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可能正是班里今天的‘差生’们。”

  “我们今天不给这些孩子以信心,把一份美好的东西给孩子,我们未来的每一个人,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不可能美好,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有质量。目前初中阶段存在的问题是,过度关注分数,轻视或者忽视学生的个性、多样化,尤其在应对孩子身心转变的时期,我们的专业性不够。初中阶段,可以不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但是必须给每一个孩子健康的身心。”

  本报通讯员 杨文博 本报记者 梁建伟


钱江晚报 科教·生命 a0016 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取决于今天班上的“差生”
2013-11-08 3250064 2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