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的欣慰
终于不再让人觉得是写我自己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会写“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的故事”?
路内(以下简称路):我40岁了,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是在70、80年代经过的。我现在记性反而很差,每天经历的事情都觉得它们很浅薄,大概是感受力下降了。
记:这是否跟你19岁就开始在苏州、上海、重庆的工厂里辗转,并做过钳工、摄像师、广告公司文案、公关公司老板,等等各色工作有关?
路:我正经的工作就是工人和广告公司职员,在广告公司做了12年。大部分琐碎的工作经历只是人生的废话,活到一定年纪才明白这个。经历丰富确实可以写出比较好看的小说,但是我也不觉得自己这就算是经历丰富,它只是一些废话吧。
记: 《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戴城”的江南小城,《花街往事》也是,为什么?你之前说,戴城其实就是缩小版的苏州,和苏童笔下的“香椿树街”,就相差一个街区?
路:我说过,戴城是我们所有人的城市,它不应该是缩小版的,某种程度上小说里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宏大。我写这么一个城市,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熟悉它,写起来顺手,这样可以集中精力讲故事。
至于后面那个问题我不得不说是一个误会,多年前有位采访我的记者听岔了,我只是说小说里的糖精厂就在苏童笔下的城北地带。香椿树街据我所知是虚构的,当然城北地带也是一种虚构。我要就这个误会向苏童老师道歉。
记:书中有自己的影子?
路:没有我自己的影子吧。我终于可以不再让人认为是自己写自己了,因为这本书里的主角是个“歪头”。
记:在写作上,你的野心,或者说对自己的期许是怎样的?
路:让我的个人风格成为一种经典,找到自我边界之外更大的可能性。也许会失败,但我并不害怕失败,或者说无所谓失败了。
记:有人说,你的笔风幽默却伤感,常常让人能够笑着阅读,内心却惆怅缠绵。是怎么做到的?与您的经历有关吗?
路:这也是一个下定论的说法。我只能说,小说风格是一种叙事技巧,我也能写不幽默的小说啊,看完之后没明白的那种,比如《云中人》。这些评价都不重要,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