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4版:全民阅读·晚潮

温婉的挽歌

  船横在河上

  无人问起渡者

  天上的灯火

  河上的寥阔/风吹草绿

  吹动智慧的影子

  智慧是用水写成的

  声音自草中来

  怀取你的名字

  前程是“忘水”

  相送且兼以相娱

  ——看一支芦苇

  “看一支芦苇”出自辛笛这首诗——《挽歌》。

  2012年12月2日,适逢辛笛百年诞辰,我有幸跟随上海的王圣思老师和在北京的吴思敬老师编选了“辛笛诗歌研究文集”, 王圣思老师为文集取名为《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意在透过研究者们的视角来追溯这位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诗人。吴思敬老师则在文集序言中对“一支芦苇”进行了深入到位的解读。

  我领会诗人辛笛以“芦苇”自比,既说明了生命的柔弱,又表现出生命的柔韧,更体现了生命和诗的柔美,“一支芦苇”不仅是辛笛诗化人生的写照,也形象地标示了辛笛诗歌的美。

  今年恰逢辛笛逝世十周年,再次捧读辛笛的诗,重温的是辛笛的美。

  《挽歌》之中,“渡者”——此时的诗人或许是自己摆渡自己的舵者,或许是等待被摆渡的客人。然而,无论是舵者,抑或是茫茫渡者之一,他此刻的心情无人问起。

  他兴奋吗?孤单否?被漠视,被漠不关心是他的处境,孤单失落正是他的心情。纵使他有理想如“灯火”,然而这理想却远在“天上”渺不可及;又假如河上有志同道合的“渡者”可以相依,而此时“河上的寥阔”正告诉你无人可以相伴相依。“渡者”的心因横向和纵向空间的寂寥而显得更加落寞孤苦了。

  然而,时间在此时加入了。“风吹草绿”,正是春天来的声音,也正是希望的象征。“声音”在时间的流逝中发出,而“名字”也在时间流逝中被时间记取。

  辛笛的“挽歌”是哀而不伤的。这是因为诗人认识了“时间”的意义,如果时间成就智慧,谁还会为逝去的时间哀叹呢!

  伴随着诗人七十年的创作历程,辛笛诗为我们弹奏的是一曲温婉的“挽歌”,而辛笛诗歌的“意蕴之美”就蕴含其中。无论是早年诗人对于人生无奈与惆怅的感叹,如《夜别》、《怀思》与著名的《航》;还是走向异域,回归祖国,诗人从个人情怀的吟咏走出来,着重社会现实的抒写和内心世界的开掘,如《休战纪念日所见》,《再见,蓝马店》,《刈禾女之歌》,《月光》和《手掌》……;抑或是诗人晚年在丰富情感的表现同时,更注重人生禅学意味的感悟和升华,如《蝴蝶、蜜蜂和常青树》,《黄昏独白》,《潮音和贝》,《无题草》……

  诗人白桦曾说:“……辛笛的这支歌,浸透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忧伤、痛楚、激情、信仰、智慧……”是的,这是一支对人生和生命不断追寻、永远不失希望的心灵之歌。

  辛笛诗歌意象具有动态美,带给我们一种生命力的呈现。

  《刈禾女之歌》:“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而《孩子》:“天地惟一老人/坐对此光此海之圆之寂”。《别情》“一行远去的飞雁/……/却留下了一湖秋水/……/分外的蓝”,带给我们的又是生命和自然静谧的力量。

  然而辛笛诗歌之美并不止于意象,还在于全诗中心意脉的贯穿和提挈,形成了意象的有机组合,营造出诗歌的“意境统一之美”。

  《弦梦》的美并不在于“浓荫绽开着棋子的白花”,“绿的梦”或是“青的烟”,而正是由“白花”,“静的长街”,“繁促的三弦”,“人影”,“脚步声”这一系列意象所构成的“夏日午后明朗而盲者却怅惜”的意境,让读者心中况味久久不能释怀。而《风景》的美也正在于诗人一路行来的终句“都是病,不是风景”带给我们的震撼。

  辛笛认为:新诗的格律(音乐)一定要从新诗的节奏——永远离不开语言的节奏和我们思想感情的节奏这一基本点出发。

  他对于诗歌语言的独到追求使他的诗歌不同于徐志摩和闻一多的格律化诗,而是以其特有的长短句式,让情绪节奏伴随着诗行的展开,时而隽永,时而飘逸,时而激促,时而舒缓。

  作为“九叶”派代表诗人,辛笛与“九叶”诗派有着共同的美的追求,但同时更是保持着自己创作特色的诗人。

  辛笛的现代诗创作是以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为母本的,“温李一派”的表现策略对于辛笛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辛笛在诗歌表现策略方面体现出的“现代美”,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艺术技法的继承和融会,是辛笛以中国传统诗歌表现手法去融会西方现代派手法的创作实践,而这一“古典“的方式正突出了辛笛创作不同于“九叶”诗人们的个性特征。

  在中国新诗滚滚向前的洪流中,柔美如“芦苇”般的辛笛诗,或许其意义只如同“一颗珠贝”,但我们珍视每“一颗珠贝”带给我们的意义。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晚潮 b0004 温婉的挽歌 2014-10-12 钱江晚报2014-10-1200011 2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