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q0005版:今日下沙·开发区

闸门遗迹下,水声依旧
围垦故事,激励代代下沙人

  本报记者 蔡杨洋/文 徐艺杭/摄

  86岁的上沙社区居民沈伯焕,望着3号大堤上的创业1号闸,感慨万分。三十多年的围垦经历,一下子涌现在脑海,历历在目。

  他是下沙两次大规模围垦行动的参与者,也是这片滩涂之地发展为副城新区的见证人。围垦行动,在他一生经历中烙下了最深印记,成为苦涩而温暖的回忆。

  下沙,即老一代人口中的北沙,因钱塘江北岸的一片沙滩涂而得名。钱塘江潮,常常无情地冲垮江堤,淹没北岸为数不多的农作物,吞噬下沙百姓的生命。

  早在东汉,钱塘江北岸就开始筑堤防灾,但江道南北迁徙无常,两岸此坍彼涨,非常不稳定。20世纪50年代起,敢吃苦的下沙人扛起锄头、挑起扁担,一次又一次地筑堤围垦,改白地为良田。经过不懈努力,这片不毛之地终于转为丰田贵地,再成副城新区。这一部变迁史,就是下沙百姓的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2013年12月16日,位于开发区6号路和11号里路交叉口附近的3号大堤和创业1号闸,被授牌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成为开发区围垦历史遗迹,照应着代代下沙人不畏艰苦,勇敢奋斗。


钱江晚报 今日下沙·开发区 q0005 闸门遗迹下,水声依旧
围垦故事,激励代代下沙人
2014-12-22 3729641 2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