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m0004版:桐庐生活

亲,你的家乡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马家庄】 Mǎjiāzhuāng 聚落于王家山脚,呈条块状。东临王家山,南靠长山垅,西临田畈,北临大路。相传清朝中期,清军逗留此地时,为养马、圈关马之场所,故名马家庄。清中叶,桐庐镇柯家塆柯姓后裔迁到此处定居成村。

  【埂头埠】 Gěngtóubù 聚落于富春江畔,呈长块状。北靠富春江,三面临田畈,江南公路从村东经过。昔时,剪溪坞所产箍柴及竹木,在这里装船外运。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船埠,江堤附近有一座古庙,俗称埂头庙,故名埂头埠。清道光年间,金西乡周家后裔分居到此,以埠为村名。

  【方家】 Fāngjiā 聚落于富春江畔(面对桐庐排门山中坞),呈长块状。北紧接谢家,东、南临田畈,西濒富春江。江南公路从村前经过。1961年新安江水库移民迁建成村,单独建制生产队。以姓名村为“方家队”,简称方家。

  【赵家山】 Zhàojiāshān 元朝年间,浦江朱家老三与上洋洲赵家一女子成婚,赵父以一座小山作为陪嫁,故名赵家山。村以山名。后来这位女婿在山脚建屋居住,繁衍成村。

  【旧县】 Jiùxiàn 东距县城4.5千米,村呈长方形。东滨江,南靠山,西北面地势平坦,桐郑线从村边通过。据《乾隆桐庐县志》卷一记载:此地于唐贞观20年至开元26年(646~738)曾为桐庐县治所在地,故称旧县。

  【西武山】 Xīwǔshān 聚落于西武山下。呈块状。西北临分水江,村前有桐郑线通过。村西南有座山,北濒分水江。相传,昔日曾有一位新妇,因为她的丈夫从征后没有回来,投水而殁,葬于此山,得名新妇山,后衍称今名。

  【鹁鸪岭】 Bógūlǐng 聚落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黄土丘陵中,呈块状。东临田畈,南靠旺家弄茶园,西临凤川至柴埠公路,北靠柴埠山地。相传,昔有陈节妇随翁姑居此,事亲至孝。姑思子切,傍晚每由妇扶姑至岭上盼子归来,子不归,又扶姑涕泣下岭,故名扶姑岭,后土语谐音为今名。

  【凤岗】 Fènggǎng 聚落于狮山脚下,呈长块状。东、西临田,南靠山,北临石桥村。村中有街,两旁设商店,村东北为农贸市场。相传,孙权之祖错择茔地于此,得名悔岗;元末,刘基(伯温)流寓于此,题匾“凤翙高岗”,因名凤岗,别名翙岗。

  【旺家弄】 Wàngjiālòng 聚落于黄土丘陵中,呈长条状。东、北临茶园、柑橘园,南连外路村,西临田畈。旧称横弄。民国时人丁兴旺,村庄扩大,取吉祥意,改称旺家弄。

  【柴埠】 Cháibù 聚落于富春江东岸,呈长条状。东临下庙山,南接红砖厂,西为粮站,北临轮船码头。地处江边,设有船埠。相传,昔因柴姓人居此得名;又说为山区柴炭装运出境船埠得名。

  【甘竹】 Gānzhú 聚落于苦竹坞口,呈长块状。村西至田,三面环山。昔多苦竹,名苦竹坞。乡民忌“苦”字,曾改名为“太阳村”,尔后又反其意改称今名。

  【才毛坞】 Cáimáowù 聚落于花头山脚西面,呈长块状。村东至溪,南、西临山,北临田。昔因植桑育蚕名村为蚕宝坞,后衍称今名。清康熙年间,潘氏自徽州府迁此,以养蚕耕作为业,为该村之始。

  【白沙】 Báishā 聚落于分水江和前溪汇合处沙谷丘坡上,呈长条块状。东依分水江,西北临田畈,南临前溪。据《清道光分水县志》记载名“白沙潭”,故名。1969年“7?5”洪水,村落被冲毁,灾民按规划迁至桃源山(今新白沙)安家。后来村民因生活不适、故土难舍,又陆续返村重建,村名未变。

  (感谢桐庐县民政局提供资料)

亲,你的家乡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叶雯婵 整理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桐庐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前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开疆辟土、繁衍生息了。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的产物,是对某一地域约定俗成的语言代号,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桐庐地名蕴含的由来、演变等信息中,可以窥见桐庐历史、地理、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桐庐历史的活化石。


钱江晚报 桐庐生活 m0004 亲,你的家乡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2015-02-06 钱江晚报2015-02-0600008;3781708 2 2015年0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