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14版:新教育·升学行动

文章导航

校长送两句话
一句给家长一句给孩子

  升级后的“升学行动”,给家长和孩子都备下“菜单”——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孩子去上体验课,家长和校长面对面。

  所以,陈校长的讲座总结起来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家长说的,一句是对孩子说的。

  决定我们一生的

  不是能力是选择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都会面临一道选择题:公办还是民办?寄宿还是走读?

  这样的答案,校长陈盖明当然也给不了,“现在的家长,多是70末,或是80后。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从他们的选择中就可以看出来。”

  比如目前在杭实外,有10对以上的双胞胎,于是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家长会要求把两个孩子放在一个班,有的则要求拆开,“没有标准答案说,一定是一起好还是拆开好。只是家长的选择不同,但各有各的道理。”

  杭实外是一所全寄宿的高端民办学校,选择它的家长,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但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一系列的选择。

  体验日那天,食堂周末加班,给孩子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规矩是,孩子们自己吃饭,家长只能远远围观。

  孩子们要排队洗手,排队领餐盘,排队选菜。每人自主选择3个菜。一看到薯条和水果沙拉,小朋友都飞奔而去,蔬菜则被冷落在一边,有的甚至连饭都忘拿了。

  “你看,家长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选择。”陈盖明说,“现在家长都注重要让孩子吃好。吃好与吃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接下来在家吃饭,家长也要有所引导。”

  同时,有些家长忍不住,直接跑到孩子身边,有的帮他擦擦嘴,有的索性喂起饭来,“家长是选择包揽还是放手,一看便知。但既然选择了我们学校,你必须学会放手。”陈盖明说。

  决定孩子一生的

  不是学习成绩是独立生存能力

  因为要住校,杭实外等于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所以新生入学的第一天,陈盖明都会把孩子带到教学楼前的雕塑旁(一家三口的石像),给他们讲讲什么是家,什么是情。

  在陈盖明看来,寄宿可以慢养情商。

  “我一直在观察,寄宿的孩子,情商更高。我们很重视孩子的成长记录,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每天都要写日记,把孩子们的闪光点滴记录下来,孩子们也会在日记本后面给老师留言,那些对话好温暖。长时间的群居生活,还要求孩子要学会互相合作,宽容大方,不能因为一块橡皮,一句话这样的小事就动起拳头。”

  “童年在杭实外,有很多孩子在杭实外要读6年,甚至9年。”陈盖明至今还津津乐道的是新初中的首届初三毕业典礼,典礼是放在中考分数出来之后进行。本以为,有些外地的孩子,应该不会来了,结果所有孩子一个都不少,“他们说,要来谢谢老师。我想,懂得感恩的孩子,一定能走得更远。”

  本报通讯员 陈国利 本报记者 徐洁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新教育·升学行动 b0014 校长送两句话
一句给家长一句给孩子
2015-04-03 3836148 2 2015年04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