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家长
选择用物质激励孩子做家务
本报记者 徐洁
说到孩子做家务,鹿姐姐想到同事方爸的一个经历——
今天又是小妞洗的碗,然后……帮她换湿了的外套,换湿了的毛衣,换湿了的內衣,换湿外裤、湿棉毛裤、湿袜子……爸比郑重宣布方家家规:以后只有表现特别好,才能奖励洗碗一次。
哦,当时方家小妞才上幼儿园小班。
在本周,钱报微信升学宝“每日一Q”的家务小调查里,关于“孩子几岁起可以开始参与家务劳动”的问题,64%的家长表示“不怕早”。
这部分家长觉得,即便孩子才二、三岁,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整理自己的玩具,把书从地上捡起来,帮妈妈拿扫帚等。
“又淘宝了好几个收纳盒。每天睡前让嘟嘟自己把玩具整理进盒子,都要花半个钟头以上的时间!虽然我自己整理远比做监工要轻松得多,还是会忍住不插手。”孩子念幼儿园小班的嘟妈留言。
虽然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参与家务的年龄“无下限”,却有个别家长对年龄“有上限”——有8位家长选择了“上初中后就不让孩子干家务了”,因为要让他们“省下时间专心学习”。
此外,还有7位家长承认,从来不让孩子干家务。
至于孩子最常干的家务,“扫地、洗碗等简单日常家务”稳居家务清单榜首,有26%的家长选择了这项,这点和我们的入校调查全部一致。
但有趣的是,15%的家长选择了“把垃圾拎到家门外算么”,这成了位居第二的选项。
选项中,最不受“待见”的家务有些出乎意料,不是大人看起来“很危险”的切菜、一个人去小店打酱油,而是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只有3%的家长表示,这是自家孩子最常干的家务。
最后一题的答案也很有倾向性——针对“你会用物质激励孩子干家务吗”的问题,63%的家长选择了会,而选择不会的只有33%,这其中,27%的家长表示“虽然不会,但孩子干得好会有奖励”。
光有数据说话还不算,有位妈妈给鹿姐姐传来一份家庭劳动合同:“甲方每天洗碗、扫地、清洁,并每周一次大扫除,乙方可以在甲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任意要求甲方干活,甲方必须言听计从……”
合同中的乙方就是这位妈妈,甲方则是她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合同从4月1日起生效,为期3个月。
当然,这位妈妈最终签字画押了,为此,她每月要支付儿子120元的劳动报酬。
妈妈说,合同是儿子主动递交的。直接原因是,之前过年的时候,儿子收到了一笔“巨(压)款(岁)”,于是连买两个变形金刚。她觉得不能让儿子这样任性下去,暂时冻结了他的“账户”,表示暑假前不能再花那笔钱了。
儿子一想,天呐,连六一节礼物都没戏了,得想办法赚钱呀,于是就有了这份合同。
但妈妈说,其实在这之前,儿子也有参与家务,主要是洗碗、扫地、倒垃圾之类的,“每周六还是我们家固定的‘包子日’,因为那天我和孩子他爸要睡懒觉,由儿子出门买包子、豆浆等早点。”她也会相应给予报酬。
“开始儿子没有太多金钱观念,我忘了给他也不计较。有时候他犯懒,我让他倒垃圾,他还反过来说,妈妈我给你1块钱,你干吧。”
而这次儿子定价3个月360元,是以他心爱的变形金刚为依据的。虽然这个“包月价”,相较于1元一次的“单价”,贵了很多,但妈妈也表示接受:“孩子长大了,本来就会给一些零花钱,他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也是好事。”
而那63%的家长,和这位妈妈是一样的选择,理由也是“让孩子明白付出才会有收获”。
就像这位妈妈说,最开始,儿子拟的合同很简单,只列出了时间和金额,于是被果断驳回了,“于是儿子又改了一稿,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比如他一旦违约,就要扣10元,而表现特别突出的话,我另给奖励。”
此外,有9位家长对“奖励”有另类的解读,他们觉得让孩子干家务简直是对自己的惩罚,自己基本还需要重干一遍,这就如开头鹿姐姐的那位同事一样——孩子表现好,才奖励家务一次——脑补一下画面,也蛮欢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