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专家:
尚有可能
发生较大余震
板块交界“孕育”地震带
不必过度解读地震频率
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截至目前,地震已经造成重大伤亡。地震专家也提醒称,接下来不排除会发生较大余震的可能性。
要注意可能发生的较大余震
昨天下午,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此次尼泊尔地震之后,波及范围较广,震级较大,因而要注意接下来可能还有较大余震的可能性。
虽然地震成因复杂,但从宏观上说,尼泊尔发生强震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因为该国正位于全球著名的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这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全球共有6大板块,其中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区,便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在地。这一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其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24%。
“这次地震,应该就是两大板块的碰撞影响造成的。”王暾说,正是因此,此次地震对尼泊尔,以及尼泊尔和西藏交界地区造成巨大影响。
虽然尼泊尔地震的后果一时难以厘清,但该地震就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一个名为“安达曼弧”的构造带上,因此王暾也提醒,“要注意可能还有发生较大余震的可能性。”
不必过度解读地震频率
对于近年来发生了多次陆上地震的情况,王暾认为并无需过于解读地震频率,“地震也会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偶然性。”确实,并非每次强震都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与震源深度、地震时人们的作息状态和震区房屋抗震性能相关。此外也应看到,地震活动是正常现象,地震造成的破坏是局部性的,不必过于恐慌。
据地震学家统计,地球每年发生五百多万次地震,每天发生上万次。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震级太小或离人口聚居地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约有一二十次。震级为8级左右的地震,全球每年仅出现一两次。
迄今,地震学家尚未找到任何一种异常现象,可在所有大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这意味着人类还无法对迫在眉睫的大地震进行准确预报。但通过长期观测地壳断层,可对某地区未来数十年发生地震的概率进行评估。此外,发达的预警和信息传播技术,可在破坏性较小的地震纵波到达地面时立即发出警报,在导致房屋倒塌的地震横波到达之前,为人们逃生抢出几秒至几十秒的宝贵时间。
此外,对于这次地震美国地震局的震级报告为7.9级,中国的地震震级报告为何却是8.1级,为何会有0.2的差别时,王暾也表示,由于各国的地震监测网和设备的差别,都会影响地震震级的确定,但之后会随着时间去修正,并得出最终结果。
本报记者 陈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