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铸就中国梦》献礼“五一”
百姓的故事,劳动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婷
“劳动”是什么?是点亮民族的火种,是养育民族的血脉,是凝聚民族的魂魄,是复兴民族的力量……
一部旨在让“劳动”蔚然成风的电视片《劳动铸就中国梦》,在这个“五一”劳动节前夕重磅登陆荧屏——4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黄金时段首播,5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片频道播出。
《劳动铸就中国梦》分6集,用“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点亮智慧”、“劳动提升品质”、“劳动缔造幸福”、“劳动彰显国魂”的脉络梳理阐释“劳动”,每集42分钟。
全片以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中国故事为基点,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该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杭州市委、学习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浙报集团旗下东方星空创投有限公司承制。
缘起·酝酿
“劳动铸就中国梦”,诞生和构想于杭州西子湖畔。
那是2011年底,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电视片《公司的力量》收获了不错的反响,打造了中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纪录片。
“能不能再做一个有价值的片子?”时任杭州市委主要领导认真思考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财富、价值源泉的论述,认真思考着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个新的构想产生了!“更应该关注‘劳动的力量’”。杭州市向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纪录片导演提出,共同制作拍摄一部关于劳动的纪录片。
说干就干,摄制组找来兰州大学的专家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稿,兰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院陈春文领衔的撰写团队在杭州闭关,写了一个脚本。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高度评价了劳动模范和劳动精神,发出了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时代强音。总书记的讲话,让制作团队豁然开朗。2013年年底起,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先后邀请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对拍摄大纲进行反复论证,六易其稿。央视领导也十分重视本片拍摄,副台长魏地春多次参加策划、审片。
片名最终确定为“劳动铸就中国梦”,由陈响园任总导演。
2014年10月,片子进入拍摄阶段,主创团队边拍摄边修改,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昼夜奋战,2015年3月底完成了样片制作。
劳动·梦想
如果要界定,《劳动铸就中国梦》既像一部夹叙夹议的纪录片,又像一部讲述故事的政论片。
《劳动铸就中国梦》用纪录片的手法深入阐释了“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的深刻道理。
“故事,都是故事,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该片的总撰稿人董俊山眼里,《劳动铸就中国梦》采撷的大小故事,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董俊山透露,《劳动铸就中国梦》的镜头里采访了“股神”沃伦·巴菲特、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兹、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罗奇等这样的大人物,也有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老干妈”陶华碧等奋斗中的劳动者,还有中国第一名高铁司机李晓东、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榜的“中国工人”等一大批我们身边的普通劳动者……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劳动铸就中国梦》精神内涵的“三部曲”,这部电视片里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共识深入人心。
元素·浙江
京杭大运河,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如一部史诗,吟诵着中华民族追逐梦想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这条与浙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古运河,也成了《劳动铸就中国梦》的“引子”里定格的画面。
总撰稿人滕飞透露说:“像这样的浙江元素,在《劳动铸就中国梦》里还有很多。该片拍摄了不少在浙江这片土地上从古至今的劳动者代表。”
“古”,可追溯到大禹治水。大约4000年前的劳动工具——耒锸,传说是大禹治水所用的最先进工具,面对滔天的洪水,大禹带领百姓开山劈石,历尽千难万险,耗时13个春秋,终于疏导黄河入海。
“今”,可以听到阿里巴巴上市敲响的钟声。马云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功,有着无数实实在在的艰辛劳动在支撑。
《劳动铸就中国梦》还寻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只来自义乌的拨浪鼓。小小的拨浪鼓, 见证了义乌商户们创业初期的艰辛。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只拨浪鼓,一新一旧,旧的拨浪鼓有一只鼓耳,新的拨浪鼓有两只鼓耳,分别代表实体市场和电子商务,寓意实体经济和电子商务结合在一起,引领义乌新发展。
历史已经证明,劳动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奋斗求索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历史还将继续证明,亿万中国劳动者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必将成就和见证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