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陆氏内科”,他的勤奋令人惊叹
77岁中医泰斗陆拯每天笔耕四小时
本报记者 丁颍鹃/文 朱卫国/摄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有一位以专家名字命名的中医专科,叫“陆氏内科”。当家人就是77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陆拯。
陆老会看病,病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病种也是疑难杂症。陆老更爱看书写书,到现在还保留每天写4小时的习惯。
钱江晚报记者近日来到陆老家中,一眼所见,家中最多的东西就是书了:书房里大多是他买来的各种中医典籍、文献资料;玄关附近的书柜里头,全都是他编著的书:从1963年开始,陆老就开始了伴随一生的中医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迄今为止,由他编著的中医学术专著已经有30多部。
晚上8点至12点
是他的写作时间
陆老告诉钱报记者,通常晚上8:00~12:00是写书时间,有时候写得停不下来,会写到一两点钟。“所以我们家半夜里还亮着灯,一般都是我在写书;手头这本书,去年开始写,明年应该能出版。”陆老一再说:看书写书是为了更好地给病人看好病。
陆老现在每周有三个半天的门诊。坐诊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位于天目山路上的第二门诊部。很多病人是从省外,乃至国外慕名来的。有位病人,听在法国的朋友推荐,专门从美国飞回国找陆老。
还有位患者,一家五代人都在陆老这里看病。这位患者,小时候在陆拯这里看过病;后来他的孩子生病,到处求医不见效,他想起了小时候给自己看过病的陆拯,也不知道陆拯还在不在原来的医院,带着家人来碰碰运气。此后,这家人一直在陆拯这里看病。
很多病人说,陆老给人的感觉就是亲切,一点不紧张,让病人很放松;医术之外,陆老在学术上的造诣和贡献,也让同行钦佩。在他身上,你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传统中医的风骨。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明显,是陆拯的学生。 他告诉钱报记者,陆老对疾病的见解和治疗思路,很特别很独到,有点“不按套路出牌”。
一位顽固的口腔溃疡患者来找陆老,口腔溃疡,老百姓都知道那是上火,该降火,但陆老给的治疗方案是壮火!怎么会这样呢?
“这位患者,口腔不仅疼还有灼热感;而且下肢寒冷,大便溏稀,所以这个火是‘阴火’,是寒性的。”陆拯说,用常规清热的方法,无疑是火上浇油。
果然,这位吃了很久西洋参都不见好转的患者,吃了三天的药就好了。
这套治疗思路,是根据他提出的“天癸病四至辨证法”来的。去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陆老的第五部个人学术专著《天癸病论与临床》,当时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余瀛鳌老先生评价这本书是“高品位的中医学验新著”。
最抢眼的著作有14册
历时10多年完成
那么之前的学术专著讲些什么呢?钱报记者看到陆老书柜里,有一套书特别抢眼,细看便是获得中国图书奖的《近代中医珍本集》,一数有14册。陆老说有1200万字,主编这套我国首部中医断代大丛书,前后花了10多年时间。
陆老回忆说,那是198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中医文献研究班,当时各个省都有学员去学习,自己便是其中一位。
周末、晚上陆拯几乎都泡在了图书馆里看书、抄书。“很多书,后来都遗失了,要看只能到这里(《近代中医珍本集》)来看了。”陆老说,很多书都是抄本,残缺不全,编书的过程中又进行了考证、补全,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初期前后100多年,中医最好的东西都在里面了。
陆拯简介:
我国著名中医药理论学家、中医临床学家,是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先后师承宋代翰林御医陈沂(陈木扇)第27代名医陈立功先生、著名中医学家朱承汉先生、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陆氏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颇丰,理论研究卓越,对天癸学说、毒证学说、脾胃学说、气病学说、症状辨治学说、中药生制异用研究等造诣精深,出版《天癸病论与临床》、《毒证论》、《脾胃明理论》、《症状辨证与治疗》、《实用中医气病论治》、《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等专著3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