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容院的“美丽陷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很多女士而言,更是将这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市场需求带动了商业运转,药物美容、微整形等更是极尽所能。然而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稍不留神,就会跌入“美丽陷阱”。
警惕医疗美容黑诊所
定期去美容院做护理已经是很多女士的习惯,美容院的各种面部、身体护理因为其专业性而受肯定。但是如今市面上大大小小的美容院非常多,所用产品、美容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近年来,有关在美容院被毁容的事件频频发生,这着实让很多爱美的女士捏了一把汗。
“我一般都是去比较正规的医疗机构,或是直接去医院做美容。”长期做美容的黄女士告诉笔者,做美容跟使用化妆品一样,安全方面的考虑十分重要。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无辜的消费者受到欺骗。其中有一部分起因就是专门做医疗美容的黑诊所。
近日,余杭区卫生监督所接到投诉举报,举报者称区内某居民楼里存在医疗美容,要求监督员们进行查处。监督员来到被举报的这户民居门口,开门的是一位年轻女孩。说明来意后,监督员开始查看房间的每个角落。很明显,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民居:墙角边、冰箱里都存放了大量的医疗美容药品及器具,垃圾桶中还发现使用过的带血棉球及针剂。在监督员的询问下,女孩声称这些针剂都是给自己注射的,并没有在此地开展医疗美容。在案件一筹莫展之际,细心的监督员在冰箱内发现了一瓶玻尿酸,瓶身上隐约可见一串电话号码,拨通电话后才得知该号码主人是一位在此处接受脸部微整形的顾客,监督员从而确定这家就是一个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医疗美容黑诊所。在铁证面前,女孩不得不承认所有的犯罪事实,而接下去她将面对的是法律的制裁。
不久前,在余杭区“谢东工作室”调解的一起美容消费投诉中,消费者姚女士获赔2.5万元。几年前,姚女士觉得美容店女店主的鼻子比以前挺了,经打听得知是打针产生的效果,姚女士随即决定尝试打美容针。一段时间后,姚女士发现鼻子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变漂亮起来。她立即找到店家询问原因,而店家则解释过一段时间会好的。之后,该美容店搬到临平,姚女士继续在该店做美容,几年下来花了不少钱,但鼻子依旧没有挺起来。姚女士越想越不顺心,决定要求美容店赔偿5万元。对于姚女士的要求,店主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
“谢东工作室”接到投诉后,向姚女士和被投诉方美容店主仔细询问了整个消费经过及有关情况,并就赔偿一事进行调解。由于姚女士提供不出消费凭证,给调解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经过两次当面耐心调解,最终店主同意一次性补偿姚女士2.5万元。
在此,“谢东工作室”提醒广大消费者,去美容店不要盲目消费,要慎重面对高价消费,避免上当受骗;做微整形类美容一定要到有资质的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保管好消费凭证,以便维权。
由办卡带来的“强制消费”
美容院办卡,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对于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办卡可以为自己节省掉一些开销,但是对于一些对效果不是很满意的消费者而言,办卡简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半年前,小王因为脸上的痘痘找了一家附近的美容院做皮肤护理。一到美容院,店里的美容师个个热情有加,一边有序地做着洗面奶洗脸、去死皮、面部按摩、做面膜、导入精华素等操作,一边还与小王欢快地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总是时不时给小王推荐不同的套餐,并建议小王办卡成为该店会员。小王的耳根子软,经不住诱惑就办了一张3000元的会员卡。
可是,几次皮肤护理下来,小王的脸部并没有什么改善。于是她就找店家要求退卡。店家一方面解释,皮肤护理是长期的工作,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另一方面,则说明店里是不支持退卡的,还建议小王带自己的小姐妹一起来消费。为此,小王只觉得自己成了冤大头,本想以会员的形式享受折扣,没想到却变相地成为了“强制消费”。
像小王这样的经历生活中还有很多,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首先要提高警惕,不要听信店家的几句“忽悠”就立即办卡。如果确有办卡的意向,也要问清楚卡的种类,比如是疗程卡还是充值卡,都能用在什么项目上,有没有活动和折扣,是否有赠送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问下来,一方面美容师会认为你是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客人,另一方面,在接下来的介绍中,也会变得更加有针对性。
葛玲燕 王献文 沈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