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年轻浙江人
你们如何看待这“悲惨世界”
巴黎恐袭事件后,本报特派记者对生活于此的两位浙江人进行同题采访
本报特派记者 吴蒂 徐叔竞 文/摄 发自法国巴黎
巴黎一切如常,除了警察依然要全体加班。住在巴黎的浙江人,像留学的、工作的,又进入正常轨道。
90后浙江留法学生方舟,昨天告诉记者,在家呆了几天后,要继续去实习了;70后自由媒体人王晟,以前在杭州做记者,现在也给国内部分新媒体机构供稿。作为不同年龄、性别的浙江青年一代,王晟是工作之后辞职再去的巴黎,“离开”是一种生活方式;方舟则一直处于读书的状态,现在研究生的专业是“文化机构管理”。在异国他乡,这种经历下,他们做了什么?如何看待未来?记者给他们设了问答题,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传播媒介的选择,他们对事件趋势的看法——是开放式的。
13日晚间发生袭击事件时,你在哪里?怎么获知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做了)什么?
方舟:事发时在家。室友告知袭击消息。第一反应先上网络媒体核实信息。
王晟:我在巴黎的家中,这个位置离发生人质事件的Bataclan剧院2.4公里,不到10分钟车程,距离最近的枪击地点骑车不用十分钟就能到。最初得知袭击时间是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在问巴黎怎么了。当时第一反应是黑帮枪战。但打开电视,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发现是多处爆炸和枪击,是恐怖袭击。
接下来的周末做了什么?国内家人的反应是什么?对你有压力吗?
方舟:当晚开始关注了两档即时新闻,包括法媒(世界报、法国电视2台、法新社)、中文媒体(社交平台为主)、英语媒体(CNN、BBC)。即时主动打电话告知父母情况,免其担心。家人嘱咐尽量少外出,没有焦虑情绪,正常交流。周六取消了外出活动计划,就在家边关注新闻,边和朋友讨论恐袭相关议题。
王晟:事发第二天下午去了几个出事地点查看,整个周末都在跟进事态进展,与国内的媒体连线,给国内的媒体写稿拍照。国内家人叮嘱注意安全,没有过度的反应,我没有什么压力。
你认为巴黎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它的文化特征有哪些?遭遇袭击有没有击到城市痛点?
方舟:巴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国的代名词,作为首都,其重要性远超过其他大国首都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巴黎同时也是多元文化汇聚地。就袭击地点来讲,法兰西球场显然与当天总统前往观看球赛关系巨大。而共和国广场至圣马丁运河沿岸则是年轻人十分喜爱的周末聚会地点。这两处都符合极端分子偏好人群密集场所这一特征。
王晟:巴黎是一座能让人享受生活的城市。巴黎的文化特质是包容、自由、平等,大家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尽管族群和族群之间可能不够了解,但互相之间都还是平和的。袭击事件让巴黎人以后上街散步、在露天咖啡喝东西聊天、去博物馆看展、去音乐厅看演出的生活习惯里多了一丝紧张和恐惧。
从《查理周刊》事件到这次的袭击,巴黎有没有畏惧或改变?
方舟:对于受到威胁的人(个体),惊吓与恐慌肯定会有,尤其对于受害者亲友,也实属情理之中。但作为一个整体,巴黎并不畏惧。说改变,如果上次针对言论实施的袭击唤起的是巴黎(法国)对于自由的捍卫,这次针对平民的野蛮行径则带来了愤怒,这一点在法国朋友的社交圈状态更新及媒体访谈中都有所提及。
王晟:《查理周刊》事件之后,巴黎其实并没有改变。但法国极右政党的支持率却有升高,说明袭击导致民粹主义倾向有所上升。但是这种倾向还没有释放到行动层面,基本上没听说有攻击穆斯林的事件发生。
你作为当下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怎么评价袭击事件及之后各种影响,其趋势你怎么认知?
方舟:恐袭事件对于目前的法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将在近期一片惨淡。周一起,城市重新正常运转,但各处安检措施均有所加强。而由于国家财政紧张,警力有限,所能达到的效果我并不乐观。
王晟:目前袭击事件还没有完全结束,主要的影响是大家担心自己的安全,又很愤怒。之后可能会导致右翼和极右翼的政党支持率上升,造成移民政策的收紧。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法国必须面对族裔混居、文化多元的现实,不能再置之不理,无法梦想着回到法国白人单一民族文化的时代。
不同年龄层的朋友对此事件有何不同表现方式?据你所知,不同时代的巴黎青年有大的差异吗?
方舟:朋友中有理性,有感性的。但总体区别我认为并非显现在年龄上,而显现在成长环境与所接受的教育的差别上。这点无论中国还是法国青年都是相似的。
王晟:在法国长大的,基本上都认同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精神,在支持武力打击‘伊斯兰国’的同时,并不支持在国内歧视穆斯林的言行。这个还是主流。几代巴黎人都还是见过世面的,因为欧洲一直不够太平。上一辈的巴黎人从1968年学生运动走过来的,也知道极端主义和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想法也差不太多。
你怎么评说共和国广场的不同人群表达?这是巴黎独有的吗?
方舟:并不算巴黎独有吧。英国海德公园的speakers' corner 每周日都有众多带着诉求的人们自发去演讲。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自由聚首,可见对这个国家,这意味着什么。所以,巴黎的共和国广场也好,某个小镇的小广场也罢,这在法国都司空见惯。
王晟:共和国广场的自由表达和辩论可以说是法国的传统了。这个广场尤其标志性,任何政治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喜欢聚集在这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这种方式不能说是巴黎独有的,但也算是巴黎一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