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丝带,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这就是邻居,这就是敲门日
本报记者 黄莺 王丽 杨茜 本报通讯员 徐萌娅 王雨琳 潘晶晶 张雷 李玲
拿上黄丝带找一个志趣相投的楼友或者邻居,让他成为自己的新朋友;可以用黄丝带做媒介,牵起中断的邻里情;也可以把黄丝带当成一件表达心意的小礼物,谢谢多年来守望相助的好邻居。这就是邻居节“敲门日”!
十二年邻居节,我们认识新朋友,不忘记老朋友,一年年积累友谊,勇敢迈出第一步,打破水泥森林里找不回大墙门欢声笑语的壁垒。
昨天,钱报记者采访的例子仅仅是“敲门日”的三个个别案例,还有不少敲门故事在邻里间上演,如果你也和邻居、楼友有着面熟的“点头之交”,不妨更勇敢些,敲敲门去和他们做朋友、做饭友、一起运动、聊天、旅游去吧。
写字楼里的小沙龙
撬动陌生人之间的缘分
“大型的活动,比如篝火晚会、年末晚会,氛围确实火热,但我觉得小型聚会更能快速让人熟起来。”杭州黄龙商圈党委书记卢莹说,所以借着邻居节敲门日,他们尝试了一下四人会客厅,“随机找三个隶属于不同写字楼、行业、年龄都不同的人,然后有个楼宇社区的工作人员做中介,大家一起找个地方聊聊天,说说人生、理想、爱好、工作,看看有没有缘分成为好朋友,如果效果好未来还可以持续。”
首场陌生人的“群英会”,参与者就是上海外服的蔡先生、柏丽厨具的从女士,还有职场新人小黄,楼宇社区的小郑当了中间人,黄丝带就系在喝茶的杯子上。大家从有点拘谨到慢慢熟起来,一个小时里聊了职场经历、对职业的看法,甚至自家带孩子的经历,还总结出了“能让下属又爱又恨的领导,才是好领导”的职场格言。大家共同语言其实不少,互加微信慢慢聊吧。
“其实,大家这样聊一次不一定能聊得多深入”当中间人的小郑就吐露,“人和人相交要看缘分,小沙龙就是推动缘分的活动。”
一个血压计
量出邻里姐妹情
杭州胭脂新村里,79岁的邵文琴拿着黄丝带和她的老伙计——血压计,敲开了10幢王阿姨的家门。
邵文琴退休前是护士长,1999年搬进了小区,一同搬进来的还有她的手艺,2003年2月就在小区里固定一周一次给邻居们量血压,王阿姨也是忠实的粉丝。只不过邵文琴一次要接待不少人,就觉得王阿姨面熟,但真谈不上认识。
今年5月,王阿姨的老伴过世了,一个人在家,前所未有的孤独,邵文琴知道了,就带上自己的血压计,主动来敲门了。“今天来呢,一是邻居节,给你送上黄丝带,我们正式认识了。另外一件事,就是给你量血压,以后定期量。”邵文琴一边说着,一边把黄丝带系在了王阿姨的脖子上,一边给老人量起了血压。
“一直以来,我都不习惯去人家家里,觉得不好意思。”邵文琴说,邻里之间虽然熟面孔多,但是走动较少。“这次敲开了门,觉得还不错,现在天冷了,到家里来陪陪这个老姐姐,说说话,我还能管管她的健康。”
已经86岁的王阿姨也是乐呵乐呵,“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咱们。以后,我也去你家坐坐,我还没去过呢。”说完,她递过一个橘子给邵文琴。
姚阿姨,拿好黄丝带
以后千万别怕麻烦我
敲门日,认识新朋友,还要巩固老交情。
昨天的敲门日,杭州仙林社区62岁的严阿凤敲开了82岁邻居姚惠娟的门。
姚奶奶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又是一个人住,阿凤就格外关注她的身体。“有一天,我突然被电话铃惊醒,一下就头晕眼花,赶紧给阿凤打电话。她把我送去医院,救了我。”
姚奶奶说:“一个老人在家,就盼有个人说说话。社区里要是有个十几个阿凤多好。”
阿凤说:“有时老人会怕麻烦我,我带着黄丝带来看姚阿姨,也是表明,只要她需要,我会一直来敲她的门,做好邻居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