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静与警觉的交织中
巴黎
生活在继续
本报特派记者 吴蒂 徐叔竞 发自巴黎
巴黎时间17日,是三天全国哀悼日的最后一天。在平静与警觉交织中,被打断的生活重新继续。
昨天巴黎阴雨,细密的雨丝飘过,打在满地金黄的落叶上。
在夜色中,路过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艾菲尔铁塔,可见蓝白红的法国国旗色在建筑物上闪闪发光,是悼念也是宣言。
巴塔克兰剧院仍封闭着
有人举着火把沉默示威
当晚,路过位于第十一区的伏尔泰大道50号巴塔克兰剧院——在那里,13日晚,恐怖分子的扫射至少致死逾80人。
本报特约作者王晟看到,警察的隔离带已经撤了,路段的交通已经恢复。但是剧院还是封闭的,门口停着好几辆警车。剧院大门右侧的墙上还写着“隆重推出死亡金属之鹰乐队”的演出广告。民众的悼念场地已经转移到了剧院对面的小公园里。铁栏上挂着一些逝者的照片。很多人在悼念地点,隔着马路拍剧院外观。也有人举着火把沉默示威。
据当地媒体报道,法国文化部长芙乐·佩勒兰女士16日宣布为音乐职业人士设立一笔“特殊的援助资金”,以应付恐袭的影响,她说将“尽全力让音乐继续在我们国家生存”。在巴塔克兰剧院遭血洗之后,演艺节目的制作人和表演厅今后将面对安全措施加强或观众人数减少所引起的额外花费,这笔资金将可提供资助。
生活在继续
文化交流也在继续
生活在继续。晚餐时间的餐厅比平时少了很多人。在记者所去的一家法式餐厅,平时都必须排队等候,现在则可以随到随坐。侍者得空,还会为过生日的客人踏几脚舞步。而午餐受影响略小。在位于十三区中国城的Pho Tai餐厅,昨天中午坐得满满当当。祖籍潮州的郑大姐说起13日当天,还是有些恐慌,那晚客人们都坐不下来,点了菜打包就走了。为了安全,这些天来,餐厅比往日都要提早关门。哀悼日的最后一天下午,公交车上上下下的人已经不少,与记者站在一起的一位法国老妇听到我们在对话,突然冒出“谢谢”二字中文,着实吓了人一跳。看到我们惊诧的表情,老妇微微一笑。后来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得知,有不少法国人对学习中文很感兴趣呢。
事实上,在巴黎这样世界文化交汇的地方,尽管防恐事态紧急,但文化的交流已经不意外地继续了。当地时间16日,来自江苏中国画协会的“中国风雅”巴黎提名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记者去观展时正值展出第二日,在下午的2个小时内,约30人——其中大部分是法国人,在文化中心老楼的二楼展厅,静静地欣赏41幅中国水墨的流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位于巴黎第7区莫布尔塔大道与奥赛滨河路交口处,旁边就是塞纳河,地理位置绝佳。它是中国在西方国家设立的首个文化中心。
她赞叹“杭州好漂亮”
但忧叹巴黎的安全
文化中心的大门口贴有告示:入内请按门铃。昨天,我们按了门铃,门却没有马上自动打开,正一筹莫展,里面的前台姑娘转过身来,帮我们开了门。前台姑娘是个法国妹子,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中文名叫“白梅兰”,姑娘自曝曾经去过中国4次,在北京学过1个月的评剧,登台演出过《花为媒》;在福州学过京剧,她说特别喜欢戏曲骑马的表演;还去过杭州、苏州、上海,“杭州好漂亮的!”白梅兰在中国文化中心已经工作了5年。
她告诉我们,文化中心成立于2002年11月,后来在2008年改扩建,增加了很多空间,除了每个月会安排两三次书画摄影展外,“还有图书馆,有教室,有多媒体中心。每周会安排免费对外开放的中文课和书法课。我的中文就是在这里学的。”白梅兰说。这时,有位法国老先生在门外按门铃,白梅兰赶紧从里面打开玻璃门。
说起按门铃这件事,原来还跟这次的恐怖袭击事件有关。之前,进入文化中心的大门是自动感应的,事件发生后,为了安全起见,大门特意设置成需要按门铃才能入内。就是这样还觉得不够保险,文化中心目前正在招安保人员。这次血腥屠杀事件,对巴黎民众的影响,显然并未消散。白梅兰说,自己直到现在还是觉得害怕。“特别是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火车这些人多的交通工具时。”至于何时才能消除恐怖袭击的心理阴影,白梅兰抿着嘴唇摇摇头,一脸怅惘。
本报特派记者 吴蒂 徐叔竞 发自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