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海塘要改名,你答不答应
市地名办:有人认为这个名字不够响亮,影响未来推广,目前确有更名考虑
不少市民反对:“湖海塘”三个字是老金华的标志,看似老土,实则大雅
本报记者 朱浙萍/文 本报特约记者 葛跃进/摄
这几天,金华人的朋友圈里悄悄流传起这样的消息:“湖海塘”要更名了!
湖海塘,是金华市区最大一片湿地,就像杭州的西溪。随着城市的规划发展,这里逐渐被打造成为一个区块概念,各种开发项目方兴未艾,成为金华重要的景观和地标。
可是,“湖海塘”这个名字,外地人一听,都要琢磨琢磨:这到底是湖,是海,还是塘呢?
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过去几年,湖海塘更名的消息多次在金华坊间流传。
那么,这一次网传要更名,到底是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作为金华人,你答应吗?
金华市民:
“湖海塘”这个名字,本就是金华的标志
在记者的印象中,湖海塘要更名,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2012年,一则“湖海塘要更名为南西湖”的帖子,就曾引起网友热议,更名引发网友几乎一边倒的反对。最后,更名事件以政府有关部门出面辟谣收尾。
时隔几年,近日,又有读者打进本报热线,说最近很多金华人听说,更名的事又被提上日程了。“听说是有关部门认为‘湖海塘’这个名字太土了,不能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融为一体,建议改个洋气的名字。”这位读者说。
那么,这次更名,金华市民这次答应吗?
有金华网友在论坛上说:“湖海塘和五百滩一样,是老金华的标志。论宽广浩瀚,她无法相比鄱阳洞庭;论名,她更无法媲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但任何一个老金华人都知道,湖海塘的清水,养育了金华江南。子不嫌母丑,请保留母亲名字。”
还有市民告诉记者:“湖海塘有湖有海又有塘,多有个性和想象空间的名字,何必‘傍大款’改成什么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答应”的态度,在市民中占大多数。
金华市地名办:
有考虑更名,但要走的程序很复杂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联系了金华市地名办主任章跃宏。他透露,确实有在考虑湖海塘更名的事,不过这是很复杂的程序,不是说改就改的。
“大约有五六年了,不断有人来提意见,各个层面的人都有。”章跃宏表示,这几年湖海塘区块的开发建设一直引人关注,扩建发展过程中,有人就提出,湖海塘这个名字显得有些土气,影响力不够,也不利于未来城市湿地公园推广。“因为不断有人来提,所以我们也是试试看。”
不过,章跃宏表示,更名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即使有单位或个人提议更名,也需要向社会公示、公告,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经地名专家组论证,报市民政局审批。
“大家有任何想法,都可以通过相关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说。
“湖海塘”的由来
县志的记载——
《金华县文史资料》中提到:“金华城南有口秋都塘,又名湖海塘,相传塘名取塘大如湖、蓄水如海之意。始建于宋。当时凡官员过往,文官下轿、武官落马,挑土三担才可走过。可见当年官民踊跃参加筑塘之盛况。”
《清光绪金华县志》也称湖海塘为秋都塘。“秋都塘,光绪甲午新经测量,周一千二百四十丈,计六里八分。”
度娘的说法——
记者在百度上搜了“湖海塘”由来的传说,最多的是这样的说法: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攻打婺州时,把大军驻扎在婺江对岸一带。大将胡大海的队伍驻扎在大军的西南面,这里水源匮乏,他就带兵手拉手围了一个方圆十数里的大圈,然后借来各种挖地工具,从外往中心挖。十来天的时间,就挖成了金华最大的一口塘,塘深三尺多。
过了数年,这口大塘蓄满了水。住在这一带的农民也因此风调雨顺,旱涝保收。为了感念胡大海的恩德,当地农民就把这口大塘叫做“胡大海塘”。后来把“大”字去了,直接叫湖海塘。
历史系老师讲的故事——
在浙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导师龚剑锋看来,湖海塘是一个珍贵的地名遗产,包含很多文化信息,很有金华特色。至于名字的由来,他听说过这样一个版本:
古代时,湖海塘还没有名字。有一次,中央和省里的官员都来到金华,看到了这么大一片水域。
北京大气,很多地方都叫海,比如北海、后海、什刹海。中央的官员就说:“哇,好大的海啊。”
杭州优雅,很多地方叫湖,比如西湖、湘湖。省里的官员看到了,就感叹:“哇,好大的湖啊。”
可是金华当地的老百姓呢,就觉得这明明是一口塘嘛,你看金华都是各种塘,城东的东藕塘,原来人民广场的杨塘,还有现在骆家塘、道院塘。
那么怎么办呢?干脆就叫“湖海塘”吧。
龚剑锋说,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体验了一种包容性,南方的、北方的,京城的、省会的、地方的文化全部包含其中。这与金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也是一致的。
“这个名字看似老土,实则是大俗大雅啊。”龚剑锋说。
本报记者 朱浙萍/文 本报特约记者 葛跃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