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n0003版:宁波城事·健康

文章导航

111岁的宁波第一寿星
重见光明

医生说,她是全国年纪最大的白内障手术患者
怕听不懂老人的宁海话,还让长孙进手术室当翻译

  111岁老人朱土花,家住宁海县梅林街道下河村,出生于1905年7月,五世同堂的她,是宁波第一寿星。老人身体很好,思维清晰,只是最近一年多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一片模糊。

  今年5月,宁波市眼科医院下乡义诊,发现她患有双眼重度白内障,仅存光感,并伴有严重的结膜炎症。专家说,等炎症好了,可以考虑做白内障手术。

  老人很想重见光明,但年纪过大,存在较大的手术风险。怎么办?子孙们召开了家庭会议,最后决定:治!

  10月26日上午,市眼科医院和市六院心内科的专家们,再次带设备来到老人家里,确认她具有白内障手术指征。

  11月18日上午,寿星由儿孙搀扶着,出现在了宁波市眼科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她除了有轻度的房性早博外,血糖及血压都正常;眼睛的各项检查指标,除了有老年黄斑变性外,其他基本上符合白内障手术条件。

  为了这场手术,市眼科医院成立了联络接待组、医疗安全组、病区服务组、手术保障组,两位副院长袁建树和吴善君亲自主刀,还请来市六院心血管内科李涤病主任医师全程监护。手术时局部麻醉,朱土花说的是老宁海话,医院破例让朱土花的长孙何时耀进手术室担当“翻译”。

  第二天中午,手术开始前,医生们模拟了一遍过程:老人的脸用布盖好,袁建树用宁波话大声传达:“小娘先给侬滴眼药水”,“侬眼睛已经感觉不到痛了”,“先在侬的眼睛边缘切开一个小口子”,“现在这个声音是超声震荡,是在把侬眼睛里发硬的晶体震碎,变成乳糜状液体,再吸出来”……

  确认老人有耐力承受手术后,手术正式开始。老人很紧张,尽管打了麻药,她的头和眼珠一直动,手术一次次被中断。不得已,只能由医护人员托住老人的头部,并用镊子固定眼睛,主刀医生谨慎地操作。平时不到十分钟的手术,这次用了半个小时。整个手术过程,有一半以上时间,朱土花的眼睛都不在显微镜手术视野范围内。手术成功完成后,手术室响起了一片掌声。

  袁建树说,为这么大年龄的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在浙江省是首例,据他查询,在全国眼科界也没有记载。

  手术后,当纱布拆去,老人缓缓睁开眼睛,笑容爬上她的脸,“阿拉看见了……”她高兴得不知道如何表达,她让孙子拿来红线团,笑着为在场的每一位医生护士的脖子上挂上长寿绳,希望他们和自己一样健康长寿。

  宁波市眼科医院不但为老人负担了全部费用,还决定,以后会定期对老人进行随访,尽量让老人有个“光明”的晚年。   本报通讯员 巴黎 本报记者 李竹青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宁波城事·健康 n0003 111岁的宁波第一寿星
重见光明
2015-11-26 4083575| 2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